这个春节假期被疫情笼罩的人们大多以最安全的生活方式—— “宅”在家里度过。人们每天焦虑地用手机刷新着疫情的数据,猜想着生活物资是否匮乏,一丁点风吹草动就可以引起骚动不安。
疫情当前,许多娱乐场所、饭店闭门谢客,马路上人影稀疏。而零售店、超市为保障消费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每天还要开门迎客。此时,超市像是冬日沉寂城市黑夜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着,消费者的心就是温暖的、踏实的,而点亮这盏灯的,就是超市的工作人员。
“责任所在不能退缩”
2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五一路的一家万果园超市门前,配送员王艳正在卸货,瘦弱的她搬起一大袋挂面放在小推车上,主管韩昊霖过来帮忙。韩昊霖告诉记者,万果园超市生活必需品储备很充足,希望大家不要盲目抢购。他还说,针对疫情,超市营业前所有员工要进行体温测量,必须佩戴口罩上岗,超市每天3次例行消毒,最大限度确保购物环境安全。
记者一进门,就被站在门口的孟彦拦住了:“同志,量下体温。”记者一边配合着测量体温,一边问她一天能测量多少人。孟彦笑着回答:“600人左右。”接触这么多的人,意味着比普通人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也承担着比普通人更大的压力。“不是不害怕,只是责任所在,不能退缩。”孟彦说,她看到外地报道市民抢购超市生活必需品时,瞬间感到自己工作的意义。面对严峻的疫情,老母亲和孩子都劝她请假,说超市少她一个人不碍多大事。“面对疫情,大家都害怕,我不能开这个头。”孟彦说,如果大家买不到东西会很恐慌。医务工作者把生命都豁出去了,咱没啥可说的。
孟彦遇到不戴口罩的顾客坚决劝返。“昨天上午,一位80多岁的大爷来买面条,我看他没戴口罩拦住没让进,大爷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最后生气地走了。”孟彦说,“我早已习惯了,总不能因为一个人不顾大家健康啊?不理解就不理解吧,咱得按规矩办事!”
“让消费者安心和放心”
果蔬区前,杨香丽正在整理水果、蔬菜(如图)。她告诉记者,水果和蔬菜销售最快。每天下午3点至4点,是超市客流高峰。她不忙时,还承担着超市每日早中晚3次例行消毒工作,并实时对购物车等顾客接触较频繁的物品进行消毒。“前几日好多人问我们关不关门,米、面、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会不会断货。我对大家说,放心吧,所有生活必需品备货充足,不要担心。”每天面对大量的顾客,杨香丽说自己一直在忙,很多时候都没时间紧张和焦虑,倒是爱人和孩子一直叮嘱她小心再小心。读大学的儿子说她是家里的重点消毒对象,这几天还嘱咐她服用抗病毒的药。杨香丽告诉记者,看到消费者平静地采购各种生活用品,她的信心更足了。她说:“我要把信心传递给消费者,让他们更加安心和放心。”
“不能再让同事替我班”
超市收银处排起了队伍,28岁的收银员袁润芝正麻利地收银。袁润芝是西华人,来上岗时还颇费了一番周折。“我初五上午乘坐公司的物流配送车来的。”袁润芝说,老家为了防控疫情,村子和县城都设置了严格的出入登记点。老母亲担心她,说工资啥都不要了,只让她待在家里。“超市收银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同事,我们俩每天各值半天班,前几天我回家过年,同事已经替了我几天班,我要是再不去,人家怎么办?”面对这几天比平时更大的人流量,袁润芝坦言自己也害怕,可是大家都退缩,超市就无法正常运转了。
下午4点左右,超市的人多了起来,超市员工们依旧在忙着理货、称重、收银、打扫卫生并消毒,为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购物环境而努力着。疫情面前,他们和坚守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一样, 拼尽全力维护着千家万户的健康安全。
顾客王莉告诉记者:“这些天来,营业中的超市给了她莫大的安慰,因为只要超市开门,生活就会有保障,就知道城市还在正常的运转。”王莉表示,消费者无需刻意恐慌,做好防护、少些要求、多点鼓励才是对超市工作人员的最大的支持。
所有人都坚信,阴霾早晚会散去,阳光一定会出来。(记者 黄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