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周口》:《道德经》第五章
来源: 政府站群服务中心 时间: 2021-07-15 16:20:3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进行《智慧之光·随谈》。

  今天在开讲之前,先给大家看件东西。这是用草扎的狗,在古代于祈祷雨水祭祀所用,祈祷结束后则弃之不用,无复有顾惜之意。既然在祭祀中刍狗被赋予了如此神圣的意义,为何用后又丢弃了呢?让我们在今天的通讲中寻找答案。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本章,老子通过“刍狗”的比喻,说明大道无所偏爱的特征。由天地的“不仁”,讲到圣人的“不仁”,又通过“橐龠”的比喻,进而提出“守中”的思想。

  在上古的祭祀中常用狗肉作祭品,大约到了商、周以后,才渐渐免除了狗肉这项祭品,但在某些重要的祭祀中,仍然需要用草扎一个象形的狗替代一头活狗,这就是“刍狗”的来源。刍狗在登上祭坛之前,受人珍惜照顾,等到祭祀结束便随意丢弃,稻草之所以会落得如此命运,并不是人们对其存在好恶心理,它作为刍狗的意义仅是为了祭祀所需。仁,指仁爱之心,仁爱之情,属于意识范畴的事情,事物重要与不重要,只是人的意识里的一个观念而已,有仁爱,相对应就有厌恶,有嫌弃。所以天地不仁旨在说明天地对待天地万物都是公正无私的,并不存在看重谁或者不看重谁的问题,万物的存在只是自然而生,而又归于灭亡,万物都是平等的。

  古人习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情感和宗教方面的含义。事实上天、地只是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感情,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只是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各自的内在原理而运动成长,不像有神论所想象的那样,认为天地自然法则对万物有所爱顾或是有所嫌弃。天地养育了万物,成就了万物,同时也试炼着万物,毁灭着万物。天地不仁是天地顺任自然,不偏所爱,视万物为刍狗便是天地无私无为的一种表现。老子这个学说,打破了神造说,立下了自然哲学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老子提醒圣人应效法天地,以“道”治天下。

  圣人即尊道之人。他效法天地对万千灵生无所偏爱,任其自生自成的道理,依照天道规律爱养万民,心无成见,无厚无薄,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种自由发展,企图消解外在的强制性和干预性,而使人的个异性得到充分发展。“仁爱”它属于个体意识范畴,主观意识色彩浓厚,往往因为带有个体的偏好而忽视整体,所以圣人不以主观的“仁爱”意识来治理国家,而是效法天地之道,爱养万民,不偏所爱。由此可见,圣人的不仁实为大仁,不爱实为大爱,无情实为大情。所以老子希望人们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不标榜而求平实,才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名言,借以警世。

  天地万物有生命就有灭亡,如果万物的存在只有永生而没有灭亡,那么生存又有什么比照和意义呢?因此,“刍狗”的含义重心就是自然。万物可以视为刍狗,百姓可以被视为刍狗,不必悲悯怜伤,因为大道永存,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子把天地比喻成橐龠,别开生面,有趣味有内涵。橐龠就是旧式农业社会用作鼓吹通气的工具,俗话叫做风箱。风箱中间是空洞虚无的,什么都没有。其实橐龠(风箱)那里不是无,而是充满了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这空气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无中生有,不终不竭的,因为风箱一旦鼓动起来,就会鼓出了无尽的风,使火焰熊熊燃烧起来,这就是“无”的伟大之处和魅力所在。

  老子体悟大道,发现天地之间的作用规律就像风箱的作用原理,天地之间是虚空的恰似一个大风箱,中间充满着虚无元气的流动,这种元气就是主宰万物的灵气,万物从这虚无的元气中蓬勃生长,可见这个“虚”含有无尽创造因子。所以我们认识真理仅仅靠逻辑推论有时是不够的,往往还需要一些形象思维,需要一些灵感悟性。这里“虚”是一种静态,是与“动”相对应的。虽然“动”容易被人所察觉所体悟,但“静”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它是动的另一面,是为动所积累能量的。因此,“虚”用在人生层面上也就体现出了深藏含义。

  老子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地不仁”和天地虚空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引申,天地无为万物反而能够顺任自然、生生不息。无为的反面是强作妄为,政令繁苛是老子所说的“多言”,在这里,“多”不仅数量大还指多余,“言”不仅是指言语,还指行动,为了避免多言避免政令繁苛,老子便提出了“守中”的概念。守中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讲究的是一个平衡,中和的意思。“和”是一个系统概念,它不要求系统中的某个元素很突出或者是都完全一致,而是要求各个元素按其自身的角色做好其本职的事情,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是由不同的音阶组成,该高的时候高,该低的时候就低,这样演奏出来的效果才悦耳动听。所以“守中”强调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凡事不在多不在乱,在于保持动静的平衡,方能守住长治久安的状态。

  本章由“天道”推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核心思想是阐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社会指导意义。推及在生活中,我们应海纳百川、包容万物,不偏执一物才能心无挂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完善、成就自己身上,养成一种淡定从容,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

责任编辑:常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