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汉朝远征边塞的淮阳戍卒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24-12-06 11:17:09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淮阳,位于中原腹地,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治所在陈县(今淮阳),两汉时期时而为郡、时而为国,其区域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和安徽省阜阳市及周边区域。淮阳由于位居中原,生产力先进,人口发展较快,为汉王朝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一批批来自淮阳的戍卒,远征边塞,保疆卫土,为汉王朝的政权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两千年风起云涌、沧海桑田,这些来自淮阳的戍卒早已走入了历史的深处。让我们试着透过文献资料和出土的汉简,探寻他们的戍边生活。

  远离故土

  22岁的张安,家乡在淮阳郡的扶沟,在西北戍边的他,是一名公士。公士,是一个仅高于士卒的爵位。张安是幸运的,他的经历被居延汉简记录了下来,让我们知道了曾经他的存在。

  20世纪30年代,我国在今甘肃额济纳河流域发现一批汉朝张掖郡居延和肩水两都尉的文书档案简牍,即“居延汉简”。其中,有以下记载:

  戍卒,淮阳郡扶沟完里,公士,张安,年廿二。戍卒,淮阳郡苦中都里,公士,薛宽,年廿七。(《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汉朝,每郡每年派出戍卒屯戍边区,这是当时徭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朝兵制规定:凡天下男子,从23岁至56岁都要服兵役,一般成丁一生要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当正卒,另一年或者到边郡当戍卒,或者到京师当卫士。戍卒由县一级的官府征发,再由中央选派官员统一带至戍卫之地。

  戍卒从家乡到边疆后,便纳入军事管理系统,也建立了个人档案,即“卒名籍”,主要包括姓名、籍贯、兵种、身高、肤色、配备的武器等。还会发给戍卒“符”,作为其身份证明。如肩水金关发现的汉简记载:

  戍卒淮阳国阳夏……年廿八长七尺二寸黑色……

  戍卒淮阳国宁平……城里大夫陈护年廿四长七尺二寸黑色……

  戍卒淮阳郡苦叶里宣横三石具弩一完兰一完弩循(盾)一完兰冠一完承弦二完……

  戍卒淮阳郡苦上里王光有方一完靳幡一完……

  简牍上的“七尺二寸”是戍卒的身高,“黑色”是戍卒的肤色,“方”“弩”“兰”“兰冠”“弩循”“承弦”“靳幡”等是戍卒配备的武器,“完”表示武器是完整的。

  据考证,汉朝在西北边境守边的戍卒,有很大一部分是良家子弟及普通农民(另有刑徒和罪犯),他们来自全国25个郡、140余个县、350个乡村(何双全《汉简·乡里志及其研究》),而且,“戍卒籍贯,以汝南、淮阳二郡人民为最多”(陈直《居延汉简研究》)。

  艰苦戍边

  西汉取得河西地区之后,为实现“隔绝羌胡”“通西域”的战略目标,修筑了贯通河西的长城烽燧,并派军队戍守。这些分布于烽燧、亭鄣的戍卒,一般被称为燧卒。他们是戍卒的主力,主要职责是“谨侯望”“画天田”“举烽火”,窥伺塞外敌情,巡逻边塞安全,并对入寇进行防御。

  除了上述承担守望亭隧、缮治鄣塞、传檄文书等军事工作的燧卒之外,也有承担伐茭采薪、输粮运水、修圃种菜、开渠打井、维修防御工事等服务性工作的田卒、河渠卒、养卒等。战时,他们也会参与防御作战。

  戍边环境艰苦,出土汉简上的一首诗记载:

  日不显目兮黑云多,

  月不可视兮风非(飞)沙。

  从(纵)恣蒙水诚(成)江河,

  州(周)流灌注兮转扬波。

  这些戍卒从自然条件、生活条件较为安稳的中原,到了西北荒凉之地,心情苦闷。风沙漫天、戈壁绵延的边境,必然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河西沿线烽燧出土的简牍中,有一些戍卒写给家人和亲友的书信,诉说着戍边之苦。例如,在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一枚书信简牍上写着:“病,野远为吏,死生恐不相见……”只言片语,戍卒的思亲之情越过千年时光,仍情深意切。思亲心切,加之戍边环境恶劣,戍卒不愿意长久在此服役,因此,就有戍卒冒险逃亡。居延汉简记载:

  马长吏即有吏卒民屯士亡者具署郡县里名姓年长物色所衣服贵操初亡年月日人数白……报与病已谨案居延始元二年戍田卒千五百人为骍马田官穿径渠乃正月己酉淮阳郡……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一名马姓长吏向上级或者外界报告逃亡田卒的籍贯、姓名、年龄、外貌特征、穿着、随身物品、逃亡时间,此次逃亡的田卒,请注意核查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在居延骍马修建径渠的1500余名淮阳郡戍田卒。

  这个消息传回地方郡县,郡县要根据逃亡者最后现身时的形象和特征,制作“通缉文书”,以便捉拿。

  河湟屯田

  西汉初年,汉武帝拓边扩疆,汉军“乃度(渡)河湟”。“河湟”特指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支流湟水,“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后汉书·西羌传》)。汉武帝先后派遣大将霍去病、李息等人征战河湟,大部分羌人归附于汉。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河湟地区诸羌发生叛乱,攻掠汉之边塞。

  为尽快稳定局势,汉宣帝调派6万大军充实河湟等边防地区防御力量。这6万大军,主要是“三辅、太常徒弛刑(减刑的犯人),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骑士、羌骑,与武威、张掖、酒泉太守各屯其郡者”(《汉书·赵充国传》)。淮阳的“材官”在6万大军之列。

  材官,是西汉骑、步、车、水四个兵种中步兵的别称。汉王朝视各个郡国的地理条件差异,分别建置材官、骑士、轻车、楼船等兵种。南宋钱文子《补汉兵志》载:“大抵金城、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党、上郡多骑士,三河、颍川、沛都、淮阳、汝南、巴蜀多材官,江淮以南多楼船士。”可见,材官是淮阳郡国兵的主力。

  西汉著名将领赵充国出马,于神爵元年率军进攻西羌,不过半年,便平定羌乱。为保证河湟地区的长治久安,赵充国提出“罢兵屯田”,向朝廷上《屯田奏》,提出了闻名古今的《屯田十二策》。留下屯田的人,主要是“弛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士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汉书·赵充国传》)。

  从临羌(今青海湟源县东南)至浩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一带,“羌虏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垦,可二千顷以上”(《汉书·赵充国传》)。这些兵士,一方面防御羌人滋事,另一方面开垦2000余顷土地,生产粮秣备战;大力兴修水利和交通工程,就地伐木修复沿途邮亭、整治道桥。一年后,赵充国上《请罢屯田奏》,包括淮阳步兵在内的大量屯田将士留在了河湟地区。

  20世纪70年代,在河湟地区发掘的大量汉墓里,一些属于汉朝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的五铢钱和陶器、木简等陪葬物件,透露着浓厚的中原汉文化气息。或许他们的主人,就是来自淮阳的士卒或者其后代。

  戍卒归乡

  汉朝戍边的戍卒役期一般为一年,若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延长6个月。“若有急,当留守六月”(《汉书·沟洫志》如淳注)。服役期满的戍卒,即为罢卒。他们完成了戍边使命,“还复民伍”(《后汉书》卷一下《光武帝纪下》)。

  据考证,罢卒在完成所有退役手续之后,会由边郡官吏带领返乡。汉简记载,“史冯贵之,始元二年正月假一封传信,迎罢戍边卒”。罢卒到达郡国后,各县侯国官吏将迎送他们回家。如果有戍卒在服役期间不幸死去,官府将其装殓后,随返乡的罢卒一道送回原籍。

  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甘肃悬泉置遗址的汉简中,有如下记载:

  神爵四年十一月癸未,丞相史李尊送护神爵六年戍卒河东、南阳、颍川、上党东郡、济阴、魏郡、淮阳国诣敦煌郡、酒泉郡。因迎罢卒送致(至)河东、南阳、颍川、东郡、魏郡、淮阳国并督死卒传槥。(《敦煌悬泉汉简释粹》)

  悬泉置,是汉朝敦煌郡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通过汉简文字,我们可以还原这一历史场景:公元前58年11月23日,丞相史李尊带队路过悬泉置。此行,他要到河东、南阳、颍川、上党东郡、济阴、魏郡、淮阳国等郡国接收戍卒,并护送他们到敦煌郡、酒泉郡。这批戍卒,原计划要在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6年(即“神爵六年”,此为预设之辞,公元前57年改国号为五凤,实为五凤二年)才开始戍边,或是战事需要,他们要提前戍卫河西边防。

  李尊的任务不仅是接收戍卒,还要护送罢卒回家。和罢卒一起归来的,还有战死边疆的同乡戍卒,也由李尊用棺椁护送他们魂归故里。这些罢卒和血洒疆场的戍卒,有的来自淮阳国……(常全欣)

责任编辑:王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