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寨!1858年,周家口三寨元年
来源: 周口晚报 时间: 2025-01-23 16:18:14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贾鲁河两岸的西寨和北寨。

引子

  周家口三寨建于何时?规模形制如何?位列中原四大名镇的周家口为什么要建城寨?这些问题,在周口史志上有记载,但是因为缺少完整准确的第一手史料,有些问题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材料相互打架,莫衷一是。近日,我市文史学者崔中玉发现一本咸丰八年《奏报河南省周家口地方挑濠筑堤团练固守情形事》的奏折,让这段历史变得清晰。

  战云密布周家口

  1858年三月,阳光明媚,周家口小镇里却晃动着不安的气息。捻军在安徽太和兵锋正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距离较近的周家口或受波及。

  咸丰四年(1854年)、咸丰七年(1857年),周家口多次被太平军、捻军侵袭、攻陷。受战乱影响,河里的商船日见其少,以前人声鼎沸的河床变得空荡荡的。周家口如一只惊弓之鸟,四处张望,谛听着风中的信息。

  修寨议了8年终于动工

  怎样抵御流窜武装的侵袭?在官府无力主动出击的现实下,最宜之策就是建寨墙,高壁深垒,以作屏障。

  道光三十年(1850年),江西人刘拱宸任西华知县。未久,刘拱宸因为母亲去世(一说是父亲去世)丁忧(离职)。他寓居在沙河岸边时,看到“周口商贾辐辏,财货荟萃,一时有变,无险可恃,实足为忧”。商水知名人士任万里知他心意,邀请绅商集资修寨,但是响应并不积极,修寨工作半途而废。

  咸丰三年(1853年)正月,局势愈加动荡,为了防范太平军和捻军,咸丰皇帝下谕:“令各直省仿照嘉庆年间坚壁清野之法,办理团练,以资保卫……所有劝谕捐赀、浚濠筑寨各事,总宜各就地方情形,妥为布置,一切经费,不得令官吏经手。”随后,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均掀起了兴团练、修圩寨的高潮。

  周家口的行动却慢了几拍。咸丰八年(1858年)春,官府才开始劝修周家口圩寨。从河南巡抚英桂、开归许陈道(管理开封、归德、许州、陈州的道台)徐继鎕、代理巡抚瑛棨、陈州府知府安奎,到商水、淮阳、西华三县官府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按崔中玉最近发现的奏折《奏报河南省周家口地方挑濠筑堤团练固守情形事》所记,当年六月十日,周家口南北两岸同时开工,计划先挑濠筑堤,然后于堤上再加围墙一道。西寨、南寨挑濠之土所筑圩堤通高八尺、顶宽一丈、底宽一丈八尺。寨墙防御火力相当强:周围间二尺五寸开设炮眼一个,间五十丈立小炮台一座;沙河及贾鲁河两岸,又安设大炮台六座。

  经年战乱,大清国库亏缺厉害,周家口地方防务的钱从哪里出?“其工程均由各街长自行经管,官仅为之督催验收。至所占地价及筑砲(炮)台、建圩门、设吊桥等费,议令抽设团、镇、府租办理,亦令公正绅商经管,不假胥役之手”,一句话:国防事、人民办,官府只负监督验收之责。

  修寨墙是个大工程,夫役众多,官府为防偷减、滋事等弊,派署陈州通判王可思统管工程建设。这个人要记住,后面还要说到他。又派陈州府从九品秦矞章、商水县典史(知县下面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张邦庆驻工弹压,全力维护秩序。

  战乱频仍,一向开放、兼容、通达的周家口,终于也要高高寨墙立起来了。

  周家口筑寨,咸丰“知道了”

  周家口筑寨进展得并不顺利。

  工程还没开工,河南巡抚英桂就病了,由布政使瑛棨暂时代理巡抚,接办防勦事宜。1858年八月,山西巡抚恒福调任河南巡抚,但他姗姗来迟。九月九日,恒福上奏,想见咸丰皇帝一面。河南这边防务已是十万火急,咸丰传旨:别来了,快到河南就任,将地方一切情形,以及防堵事宜,详报上来。恒福从八月一直走到十一月,才从山西来到河南。在这期间,仍由代理巡抚瑛棨主持工作,他向咸丰皇帝上了一本奏折《奏报河南省周家口地方挑濠筑堤团练固守情形事》,详细汇报了周家口筑寨的缘由、形制、经费来源、施工进度等情况,洋洋洒洒写了3页800多字,于九月三十日发往京城。

  十月五日,咸丰皇帝在奏折上朱批“知道了”三个字,周家口防务上达天听。

  寨没建好,捻军来了

  就在寨墙建设如火如荼之际,1858年十月下旬,捻军压境,周家口乌云压城!

  官府与民众早做好心理准备,展开顽强抵抗。河西寨面积小,在商水籍人士赵金麟及众人的努力下,已经完工,捻军几番冲击,没能啃下,鸣金收军。因筑寨抗捻有功,咸丰十年,官府奖励赵金麟县丞之衔。

  在南寨同样发生了激烈战斗。由邑廪贡何甲荣,武生李庆云,廪贡袁锡龄、张凤鸣,淮宁附贡李颍名、杨发春、王介祉、陈秉彝、任万荣、任万里创修的周口南寨虽未完工,但也发挥了极大作用,兼之民众全力抵抗,捻军攻打不下,最终退去。

  捻军在北寨找到了突破口,潮水般涌入,陈州通判王可思率众抵抗,阖门子孙妇女及仆役十余人皆被执(杀死),惨烈!

  眼见周家口民众众志成城,捻军无心恋战,十月二十九日即告撤退,官府又接管了这里,筑寨工作继续推进,工程仍由各街长自行经管。是年冬,周家口寨全部完工。因中间夹河,故称三寨,濠堤计占地宽五丈、长二千八百余丈,颇为壮观。

  一本奏折揭开周家口筑寨往事

  周家口三寨的空间形制延续了80余年,一如清宣统年间时任周口厘金局局长朱隽瀛所讲“三寨夹河而峙,如三城然”。

  关于周家口筑寨的往事,散见于《商水县志》《淮阳县志》等旧志记载之中,然而毕竟太过零散,而且几多出入之处。其中,民国《商水县志·赵金麟传》谓河西寨建于“咸丰初年”,被引用较多。直到最近,我市文史研究专家崔中玉发现当年河南代理巡抚瑛棨《奏报河南省周家口地方挑濠筑堤团练固守情形事》的奏折副本,才把这段历史的迷雾拨开。

  崔中玉是我市文史研究的“求道派”,治学严谨,认为研究历史应该尊重历史,应该多方寻找依据,不能单纯依靠所谓合理化想象,总是穷尽一切手段去凿穿时间厚重的躯壳,探求最真的历史。他在研究商水历史时,发现《商水县志》部分内容与《清史稿》《清实录》不一致,有些关键的问题找不到证据,便产生了查询清宫档案的想法。

  他进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网站,发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但是网站上只能看标题,不能看全文内容。2025年元旦前,他准备进京查抄资料,正在复旦大学读博士的儿子刚好到北京参加一个研讨会,崔中玉立马把抄录的30条线索,委托儿子查找。就这样,那份《奏报河南省周家口地方挑濠筑堤团练固守情形事》被发现。

  奏折不是原件,是皇帝批阅以后由军机处抄录的存档副本,因此被称为“录副奏折”,所以文后注的是“奉朱批,知道了,钦此”,咸丰皇帝其实批的就是“知道了”三个字。但这个副本的真实性毋庸置疑——军机处没动机冒着“欺君之罪”对一本地方防务奏折作假。

  这本奏折有800多字,行草书就,多有生僻字,如“堤”字写成“隄”,读懂它并整理出来颇费周折,崔中玉却不辞其苦。整理奏折过程中,他激动不已,因为那段真实的历史正一点点浮现。

  “通过这本奏折,可知周家口三寨建设是有统一规划的,于咸丰八年六月同时动工,年底前相继竣工。之前史志所记载的河西寨建于咸丰初年,不准确。”崔中玉说。

  他的好友、我市另一位文史研究专家童建军,对这本奏折给予高度评价:“该奏折附片的发现,填补了周家口建寨历史的空白,对于研究周家口三寨的形成,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状况,进而观照和助力当下的周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挑濠筑寨首先体现的是一种防御和守护,同时又要兼顾商贸流通和人民生活便利。怎样处理二者矛盾?民间自有变通之法。崔中玉说:“周口三寨寨门众多,由民国《商水县志》所载《周家口图(本旧图)》可以看出,北寨有17个寨门,南寨有16个,最小的西寨也有7个。多一个寨门,防御上就多一分危险。为什么冒险也要留出寨门?大概是因为当时修寨由各街长自行经营,他们要为自己街区经商、出行,留个出口。”民间资本与官府力量的博弈,造成了周家口三寨寨门众多的现实,形成中国城寨建设史上的奇观。

  1939年,耸立了81年的周家口三寨寨墙被整体拆除,三寨成为一段特定的历史记忆。如今,周口着力打造南寨历史文化街区,在查证对照中撷取一些真实的历史映象,在保护性修复和创新中重现周家口南寨记忆。

  隆冬,游走在“南寨”,抚着藉以寨墙元素新砌的防洪墙,站在新修复的大渡口、磨盘山(普济门)码头上,目眺三川交汇之处,但见天寒水清、白鹭翔集、货船穿梭,两岸风物,通透开阔,周口正以胸襟大开之势,通江达海,拥世界入怀。

  那些寨墙想要守护的繁华岁月,已经回来了,还在变得更好。而那段连年战火下筑寨的历史往事,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记者 徐启峰 李硕/文 刘俊涛/图

责任编辑:王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