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朝门
参天古柏和御笔楼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周口市淮阳区中华太昊伏羲始祖圣地旅游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占地20多万平方米,规模宏大,肃穆庄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太昊陵始建于唐朝,增制于北宋,完善于明清,历代帝王52次御祭,被称为“天下第一皇朝祖圣地”。本期《考古周口》,将带您探究太昊陵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内涵。
陵庙合一——太昊陵建筑特点
太昊陵庙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是中国帝王陵庙式的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分外城、内城、紫禁城。它既具有陵墓建筑的特征,也有坛庙建筑的特点。中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国家文物局原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称太昊陵为“陵庙合一”的建筑。
——陵墓建筑特点。中国帝王陵墓建筑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从春秋以前的“墓而不坟”,到战国、秦汉时期,帝王开始封土为陵,再到唐太宗的昭陵开创唐代以山为陵的先河,依山开凿墓室。随着时代发展,就陵墓的规模而言是越来越小,比如说到明清两代采用的宝顶形式,相对于汉唐时期的陵墓,体量就缩小了。与此同时,陵墓地上部分的建筑越来越强化,陵墓的规制越来越程式化,表现的手法也越来越多元化,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格局。像明清时期的明孝陵、明十三陵,一直到清朝的清东陵、清西陵。帝陵采取的格式,都是先进入一个远远在外的大红(金)门,然后步入长长的神道,神道两侧摆放有几十组石像生,绕过“案山”,穿过棂星门、金水桥,然后进入陵墓核心区。首先是祾恩门(在清代改叫隆恩门)、碑亭、祭拜的大殿、祾恩殿(清时改叫隆恩殿),然后过内红门后进入方城明楼,最后是皇帝的陵墓所在地——宝顶,这是明清两代帝陵的大致格局。
而太昊陵,也具备这样一些特征。太昊陵现存最早的地图——明成化地图,第一道门也叫棂星门,穿过无梁殿、戟门,到寝殿,陵前是御碑楼,御碑楼下为方形城台,上面楼中立有明正德八年刻制的明太祖御祭碑。在明清各帝陵建筑规制中,均大致沿袭朱元璋明孝陵的方城明楼形制。坟丘前的城楼是用砖石砌筑成的方形墩台建筑即为“方城”,上面建有重檐歇山顶的碑楼,为“明楼”。楼内立有庙谥碑。太昊陵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的太始门与明清帝陵的“方城明楼”形制相吻合。
——庙坛建筑特点。庙坛建筑亦可称为“礼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社会除以“礼”来制约各类建筑的形制之外,还有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祭祀天地、日月、帝王、祖先、名人的庙、坛、祠等均属于这类礼制建筑。由于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坛庙建筑亦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坛庙建筑的艺术形式都是以满足精神功能为主,要求充分体现出祭祀对象的崇高伟大,祭祀礼仪的严肃神圣,具有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其特点是群体组合简明肯定,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含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含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坛庙建筑的美学特征是将丰富的艺术形式与严肃的礼制内容密切结合起来,通过感性的审美感受启示出对当代政治和伦理观念的理性皈依。为此,坛庙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大致有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深环境层次。坛庙占地很大,但建筑相对较少。主体建筑布置在中心部分,外面有多层围墙并满植松柏树。人们在到达主体以前必须通过若干门、墙、甬道,周围又是茂密的林木,这就加深了环境的层次,加强了严肃神圣的气氛。
二是组织空间序列。建筑依中轴线布置,在轴线上安排若干空间,主体建筑前面至少有两三个空间作前导,到主体时,空间突然放大,最后又以小空间结束,使得多层次的环境更富有序列性、节奏感。
三是突出主体形象。主体殿宇,它的体量、形式、色彩等级很高,明显与众不同;如果是祭坛,则重点处理周围环境的陪衬,使它的形象引人注目。
四是显示等级规格。坛庙是体现王朝礼制典章的重要场所,不但每一类每一等坛庙要按照制度建造,而且一组之内每个建筑的体量、形式、装饰、色彩、用料也必须符合等级规矩。这种主次分明的艺术形象,不但显示出礼仪制度的严肃性,也符合统一和谐的美学法则。
五是运用象征手法。为了增加人们对祭祀对象的理性认识,增强它们的神圣性,坛庙建筑常用形和数来象征某种政治伦理的含义。如太昊陵里多次出现八卦的意向,太极门前的广场东西南北四方共有八个通道;易的理念多次出现,殿、门、坛的命名也多取自于《易·传》。
晨钟暮鼓——太昊陵里时间的声音
太昊陵虽然是陵庙合一,但是还存在古代的计时建筑——钟鼓楼。所以,太昊陵在实际用途中,庙的功能更加凸显。
钟鼓楼作为古代的报时建筑,主要是为人的活动所准备的,一类建于宫廷寺庙内,一类建于城市中心地带,一般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魏晋南北朝,唐代寺庙内设钟、鼓,到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节制礼仪之用。
过太极门,为太昊陵的中心院落,其东西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均始建于明代,二楼通高11.2米,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式建筑,灰筒瓦覆顶,周匝回廊,下部为直壁式台基,楼内有木梯可达上层。钟楼内悬明代巨钟一口,撞之其声悠扬。鼓楼内挂有大鼓一面,击之其声悦耳。早晨撞钟,以示开园,意味着一天的祭祀活动即将开始。晚上击鼓,以示闭园,意味着一天的祭祀活动即将结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钟、鼓二楼,昭穆相峙,晨钟暮鼓,响彻陵区。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设专人以圭表或滴漏来测得时辰,到一定时辰便击鼓报时,以便让民众知晓时间。但鼓声传的范围有限,南北朝时期,齐武帝为使城中都能听见报时声,以便召集文武大臣上朝,便在景阳楼内悬一口大钟,早上敲钟,晚上击鼓,这便是“晨钟暮鼓”的来历。
中轴秩序——建筑群中的文化内涵
太昊陵建筑群的布局和命名均依帝王规制和太昊伏羲氏先天八卦之哲理,分列在750米长由南至北的中轴线上。依次为渡善桥、午朝门、东西天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三才门、五行门、太极门、仰观门、俯察门、钟鼓二楼、东西廊房、两仪门、四象门、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八卦坛、太昊伏羲氏陵、蓍草园等。
从午朝门行进到陵墓的中轴线上,排列着一道又一道式样不同的门,并且重重的院落还大小不一、宽窄不等,在这些多重的庭院里面,营造的氛围不断在变化。一直到统天殿广场,由金碧辉煌的大殿、40多间东西厢房、太极门、仰观门、俯察门,以及钟鼓二楼,形成了建筑格局上的高潮,再穿过显仁殿和太始门之间的狭窄逼仄的过道,穿过深深的门洞,猛然看到眼前伫立着高达20多米的圜丘状的墓冢,豁然开朗,这时候会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带来内心的震撼,营造出庄严、肃穆、神秘的氛围,形成崇高、伟大、永恒不朽的意向。
由此可见,中轴线布局是我们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特点。不管是平粮台古城、关帝庙,还是大程书院等建筑,皆为中轴线布局。几千年来,中轴线布局都在中国建筑史上散发着经久不衰的光彩。
太昊伏羲陵的建筑兼具礼制功能和实用功能,中轴线在其中起到串联作用。中国在夏商之前就逐渐形成了建中立极的建筑布局概念,4000多年前的平粮台古城被认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制的始源”,也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强烈的“尚中”意识,它集中体现在对中轴线的强化和运用上。中轴线南北贯穿,建筑物左右对称,秩序井然。无论是在城市规划,还是营造宫殿、寺庙、民居、陵墓的设计中,对称之美无所不在、随处可见。“中”的概念已不仅是一个地理方位的词,而是发展成了整个中华民族一种凝固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与空间意识。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几乎无处不渗透着这种尚中的美学思想,以及清楚的伦理内涵。
不同用途的建筑,会呈现出不同的氛围,这表现出人们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发现,在地形许可的情况下,城市规划也好,宫殿、官衙、寺观坛庙、帝王陵寝、甚至于民居四合院,都追求布局规范有序的中轴线对称格局。给人以整齐严肃、有条不紊的视觉感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礼制制度。建筑功能区域的设计上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原则。
在规划布局上,古人非常注重“象天之理”,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并且根据五行的学说,将建筑组群尽量“负阴抱阳”“左青龙、右白虎”以达到“阴阳有序”的目的。太昊陵的建筑布局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并且运用了八卦数理理念,和易学文化息息相连,来体现中国古代建筑的礼制观念。
中国的建筑艺术堪称儒、道互补的产物。一方面,中国建筑中的理性秩序,严格的等级规则,是典型的儒家气质。天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同构同源的特征。另一方面,是“道”的意境渗入建筑,来缓和冲淡儒家的刻板和严肃。老子所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认为只要以“无为”的态度拥入到大自然,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这两种美学思想互补互渗,使中国建筑呈现出一种既亲切理智又空静淡远,既恢宏大度又意韵深长的艺术风格。
十门相照——太昊陵的建筑气象
在太昊陵里,每一个建筑都庄严肃穆、气势巍峨,每一座建筑的名字都充满着智慧。如太昊陵中轴线上层层穿过10道大门,方能拜谒伏羲陵墓,这就是太昊陵一景所谓的“十门相照”。因年代久远,岁月更迭,现存九道门:午朝门、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统天殿和显仁殿的前后门、太始门。通过重门层层的递进,营造崇高敬仰的氛围。
虽然称作“十门相照”,但实际上每座建筑的朝向和太昊陵的中轴线都存在一定的夹角。这是因为古代定太昊陵整体建筑南北中轴线的时候,是按照正午太阳的影子而定的,因为冬至这天影子最长,也就是说立杆的倒影线最长。一般在冬至这一天去放线,作为南北的朝向。但是因为地球自转的原因,太阳来回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摇摆,冬至这天的正午,放的线会由西南往东北方向倾斜,而盖房子放线时,又为了正对南方,使用罗盘,也就是磁北的方向,这就造成了并非完全门门相照的情况。
大哉乾元——太昊陵中央的统天殿
太昊陵中央规模宏大的建筑为统天殿,明代建筑,俗称“正殿”“大殿”。统天殿通高15.7米,面阔5间,进深3间,上用帝王象征的黄色琉璃瓦覆顶,龙凤大脊,南龙北凤,中间为3间彩釉吉星陶楼,上有“天下一统”4字,下书“太昊伏羲殿”,左右配以28星宿,代表天上的28个星座。殿的四个挑角为“四绝人”(庞涓、子都、罗成、韩信)及吻兽。
统天殿是太昊陵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也是全国古建筑等级最高的殿宇,因为里面供奉着中华人祖太昊伏羲氏。“统天”源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是指天的功能,“元”是“大”与“始”的意思,是说盛大无极的元始之气,滋生万物,统领宇宙,只有统天才能表达出至高无上的意思,才能说明伏羲的地位至尊至极。因为伏羲以龙纪官,统领天下,实现民族融合,以“统天”称之,才能凸显其显赫伟业。文明以降,天地设位,天尊地卑,伏羲为始祖,以“统天”称之,既理所当然,也显示后世谦卑,实为中华礼仪。所以,后世没有任何殿宇能称和敢称“统天殿”。
至此,通过太昊陵把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功能等做了详细解读,我们能够感受到,对于太昊陵的修和祭都是有着强烈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意义在里面。历朝历代修陵是手段,倡行教化引领风尚才是目的。
太昊陵是我国现存帝王陵庙中的大规模宫殿式古建筑群,对于太昊陵的探究,远远不止于建筑本身。在它的背后,是以古建筑展现中国本源文化,是从远古走来的伏羲文化,也是民族凝聚的精神纽带,同时也承载着民众信仰的力量。走近太昊伏羲陵,仿佛就像在拜读一部中国本源文化的“天书”,页页闪光,行行珠玑,字字铿锵,令人目不暇接,心驰神往……(记者 乔小纳 通讯员 李全立 雷铁梁 唐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