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颍河,这条穿越周口境内横贯周口市区并将之分为南北两部分的河流,其上游北舞渡以上原为汝水支流滍水,因两岸积沙如雪又名沙河,几经改道进入颍河,形成今日之沙颍河(俗称沙河)。矗立在沙颍河与贾鲁河汇流口上游700米处,控制流域面积19948平方公里的周口大闸,是集灌溉、航运、发电、工业及生活供水多用途于一体的水利枢纽工程。其自建成之日起,就在周口人心中染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周口人为之自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地位可从纵跨此闸并以此命名的大闸路(现汉阳路)窥见一斑。
据《周口水利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周口境内水工建筑物仅在河道上建有少量桥梁。有关水闸建设,历史文献无详细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周口大闸历时十多年经过两次修建而成,建筑进程时间漫长、一波三折。1958年,以引黄为中心,以河网化为目标,以灌溉、航运、发电为目的,以贾鲁河综合治理为先导,掀起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拦河闸建设的高潮。沙河周口闸老闸就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建成的。据周口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记载,沙河周口枢纽工程为河南省原规划沙河梯级开发中的一级枢纽,原规划包括拦河闸、船闸、电站三项工程(船闸、电站两项暂时不建)。主体工程1960年由河南省水利施工总队负责施工,1961年10月,周口枢纽节制闸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后因经费不足被迫停建,启闭机安装及上下游引河土方开挖工程未能完成。此闸1958年规划时是在“以蓄为主”的方针指导下,设计泄洪水位不能满足沙河实际安全泄洪要求,且工程未能竣工,故一直未能发挥作用。1974年3月,周口地委向河南省委报送《关于续建沙河周口闸的请示报告》,认为周口闸如果续建,可规划拦蓄沙河、颍河、贾鲁河(贾鲁河入沙河口建闸控制)三条大河的来水,蓄水4000万立方米,在灌溉农田35万亩(灌溉范围包括商水、西华、淮阳、项城、周口镇)的同时,还可大量补给地下水。同月,河南省革委会计划委员会、河南省革委会水利局给予批复,同意加固老闸扩建深孔闸(《关于续建沙河周口闸问题的批复》)。经过多方努力,1974年9月,周口大闸续建工程开工,1975年6月底全部竣工。故现在的周口大闸由老闸(浅孔)和新闸(深孔)组成。
由于历史原因,周口市档案馆没有保存老闸修建的相关档案资料,其修建所用人力、物力情况我们无从得知。新闸续建期间(1974年~1975年),据《沙河周口水利枢纽工程老闸修复施工方案(草案)》所载,大闸全部修复工程共需动员民技工3万人,其中砖石、砼等建筑安装工程500人,土方工程25000人(平均每人作33立方米),所有任务由商水、西华、项城、周口镇参加施工。另据《沙河周口枢纽老闸续建加固工程扩大初步设计》所载,周口地区革命委员会沙河水利枢纽工程指挥部为施工领导机构,根据工程数量和时间要求,建筑工程计划上工1160人,由商水县承担全部建筑工程任务。上下游引河开挖由西华、淮阳、项城、周口镇动员劳力负责施工。修建周口大闸所用人力、物力规模之大,涉及劳动力数量之多、分布地区之广,今天的我们简直不能想象。
《周口地区志》(1993年版)载,周口闸总泄洪流量为每秒3000立方米,总投资1728万元,其中地方投资160万元,投工2万人,总完成土方300万立方米,砖石方35515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24584立方米,大闸拦蓄沙、颍河径流,正常蓄水位47米,蓄水量40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0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46万亩。每年为原周口地区电厂、原周口地区纱厂、周口市自来水厂等单位提供水源,对当时周口地区农业、工业的发展和周口中心城区生活用水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今天,当我们翻阅这些蒙尘的档案、资料,看到的可能只是发脆泛黄的纸张、苍白冰冷的数据。但是,当我们透过这些尘封的历史档案,穿越蚀迹斑驳的历史时空,遥想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时,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在缺少大型机械作业的历史年代,靠我们党强有力的领导,靠我们周口人民激情四射的干劲,靠“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闯劲,创造出了当时水工建筑史上的辉煌。从当时水工建筑层次来说,周口大闸建成的价值意义在于当时设计出的新闸为正拱桥闸,桥面板为反拱桥板,桥板所搭桥基为空箱岸墙和连拱翼墙。这种反拱形桥闸的设计和老闸截然不同,设计风格和理念非常先进,强化了泄洪能力,成为当时全省第一样板闸,在全省水利建设中推广。今天,周口大闸船闸工程建设已经交工,周口大闸桥加宽工程正在进行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周口大闸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悠悠流淌的沙颍河水见证了这段光辉的岁月,也见证了我们周口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张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