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书,不讲历史人物,不讲历史事件,老子喜欢用隐喻的方式说明道理,在这一章老子运用了三个喻体:谷、玄牝、根,来揭示道创生万物、养育万物的不竭功能。老子说: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形象地告诉人们,大道清虚空灵永不寂灭,叫做天地万物总产生的地方。缔造生命的那条通道,叫做天地万物的根柢。绵延不绝而又不见形迹,它的作用永不衰竭。
陈大明:这一章用比喻的方法阐明“道”的特征。首句的谷神不死:谷,形容虚空。以此比喻“道”既是虚空的,又是实在的。神,形容不测的变化,说明“道”变幻莫测。“谷”和“神”都是对道的描写。不死,比喻变化的不停竭、变化无穷,是说“道”永恒存在。意思是说大道虚空而变化无穷。
应该指出的是,对“谷神”的解释,注家们基本上有两种意见:一是将“谷神”二字连读,认为“谷神”是道的别名。第二种意见是将“谷神”分读为“谷”和“神”。我认为将“谷”“神”二字分读切合老子本意。“谷”有虚空深藏、生养万物的功能,重点在于“虚”;“神”是对“道”的因应无穷、变化无穷特点的描述。“不死”其实是因其无生。《道德经》中出现的“神”字,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人格化的“神祇”的意思,而是讲的“道”或天地的难以测知的神妙功能,强调的是“神”的自然性和神妙作用,就如我们平时常说的“那个人真神”“这件事神了”。这些句子中的“神”,就不是“神祇”,而是指“那个人”或“那件事”所起的神妙的作用。“不死”其实是因其无生。道家多用没有生命的事物比喻宇宙的总根源,因为有生命的事物是不可能永恒的。这里的“谷神不死”是针对道来说的,说明道是博大无边、变幻莫测、永恒不灭的。
是谓玄牝:玄,本义是深黑色,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创造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是以此比喻道,并阐明道的无所不能、孕育万物的特性。
玄牝之门:进一步突出“玄牝”的开放和吐纳的特点,比喻天地万物总产生的地方。老子用“玄牝”的比喻来形容“道”具有化生天地万物的力量。
是谓天地根:根,根源、始源。意思是天地的本源、自然的根元。“天地根”是中国哲学对宇宙起源和万物起始的一个比喻式概括,也就是老子的“道”或“本根”。
绵绵若存:绵绵,微细连绵的样子,连续不断、永续不绝。若存,若隐若现。意思是“道”的作用若存若亡,绵延不绝。
用之不勤:用,运行、运动。勤,通“尽”,有弱小、穷竭的意思。“不勤”意思是“道”的能量永不穷竭,“道”具有万物所依赖的功能永无尽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在说明:道无迹可寻,可又无所不在地发挥作用。它先天地生,亘古长存,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化育着自然万物;又像是天地的仲裁者,决定着广大宇宙、纷扰人世的兴衰沉浮。
宋丹丹:老子在《道德经》中,借物喻理,用了大量的比喻,在以后的讲述中,我们还要涉及很多。但由于老子所阐述的“道”,有着本原意义上的多元性,所以我们也需要借助不同喻体的自然特征,来加深对老子论述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章中的“谷”“神”也好,“玄牝”也好,“玄牝之门”也好,它们都是用来描述宇宙本根的比喻词。老子是借用“玄牝”来揭示道所蕴含的为万物所依赖的永无尽头的、永恒的化生功能。老子这里推重的是“道”或宇宙本根,而不是“谷”“神”和“玄牝”本身。
陈大明:是这样。“谷”“神”“玄牝”在老子的思辨空间里,是作为与道体及其功能具有高度相似性的象征符号而存在,并被老子拿过来说事析理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们构成了老子哲学产生的基础。
宋丹丹: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象征符号?如何看待老子哲学产生的基础呢?
陈大明:我觉得应该从直观性的角度看待老子围绕“道”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由构建严整哲学思想体系出发,而产生的自然、无为等雌柔观点的基础。老子从具体生活场景入手,看到山谷空旷虚寂的特点和雌性空虚、开放的特性,将山谷与雌性的比喻与万物之所从出联系起来,既是对雌性特点的关注,又以此说明“道”是“天地根”,具有化生、滋养宇宙万物的功能,这是老子哲学表达的一个重要特色,也被道家后学所传承。《庄子·应帝王》所讲的中央帝混沌被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凿七窍而死,就以创世寓言的方式说明了不遵从自然规律必然带来的恶果。而民间神话传说中的混沌死后生出盘古开天辟地,既是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的形象解读,也是从直观性角度看待老子产生自然、无为等雌柔观点的范例。在庄子的这则精神意义上的创世寓言和民间神话传说中,中央之帝混沌表面看似乎是死了,但盘古从它肚子里产生出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女娲又抟黄土造人,使混沌实现了由旧我向新我的超越。老子生活在陈国苦县,对盘古、女娲的神话传说自然熟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的意象融入老子的思辨世界里,经过提炼概括,用来阐明道的特征,便有了“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的精辟论断。民间神话传说既打开了老子探索天地起源问题的思路,也是对“道”这一涵化万有、产生人类的玄妙母体的倾情赞美,是一首道生万物的颂歌。在学习《道德经》第六章时,与庄子创世寓言和流传千古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的民间神话传说结合起来理解与体悟,是很有意思的。
宋丹丹:同时,我觉得本章中的“谷”“神”和“玄牝”的比喻,既是说明形而上的“道”是宇宙万有的本体、本源和发展的原动力,是“天地根”,又是落到形而下的人类社会治理层面,为“无为”原则的提出作铺垫的。
陈大明:是的。老子从“谷”“神”“玄牝”这些直观性的比喻出发,强调社会生活中的男人,包括大国的管理者、领导者要坚持雌柔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无为而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建立生态平衡的自然秩序、和美和睦的社会秩序、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调的国际秩序。
宋丹丹:这是从社会治理大的方面讲的。其实,从小的方面讲,老子在本章提出的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观点,对每个家庭都面临的孩子教育问题也很有启发意义。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应该像大道那样“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一要春雨润物,潜移默化。道生万物,万物又在道的作用之中,道虽然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但它时时刻刻都在发挥着作用。这种无形无声的作用,就像春风化雨、春雨润物一样,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道的这一特性告诉我们,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应该像大道那样,在隐约不显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润物无声。要启发孩子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引导孩子自主自愿做出符合父母意愿的决定。最终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适应社会,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二要不舍不弃,常抓不懈。老子认为,“道”毫无私心杂念,它一视同仁的对待天下万事万物,从不分高低贵贱,孰优孰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手机、网游的诱惑,面对同学间不正常的物质生活攀比,面对青春期的躁动,会出现与父母、与老师对抗的逆反情绪和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要学习大道的毫无偏私,对孩子不舍不弃,常抓不懈,及时帮助孩子化解疑惑,理顺情绪,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准人生前进的坐标。
三要悟道修德,言传身教。大道的力量体现在无私无欲,化生万物而又滋养万物上。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学习体悟大道的宽厚仁慈,厚德载物,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孩子放弃的,自己首先放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榜样,引导孩子走上人间正道。
陈大明:是这样。天下父母应该发扬道的“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精神,把学道悟道的收获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开阔视野,提升境界,在人生征途上有一番大作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总之,老子在这一章以“谷神不死”切入,说明道是天地之根,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本源。道的作用无穷无尽,在时间上,历久不衰,天长地久;在空间上,无处不在,无穷无尽。道孕育着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它的绵延不息、无私无欲的化生万物、养育万物特性,是值得人们深长体悟并认真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