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撰稿人 宋丹丹 老子学院(研究院)研究员
上一章老子讲到圣人为政要做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本章老子继续阐述有道之人的为政方式,以及理想的人格形态。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这一章老子主要是论说有道之人是如何为政的,其主旨仍然是道家文化重要的政治理念,也就是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开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中,“闷闷”是一个形容词,指昏暗不明,实则有敦厚之意,它表达的是一种平和的政风,这种政风正是上一章中说到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表现。“察察”,形容词,原本是张扬显露的意思,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严苛的政风,这种政风实则是上一章中“法令滋彰”的再次表达。本章开篇这两句话很明显是在阐述有关为政的方式。治国理政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无为之政,一种是有为之政,“其政闷闷”就是指清静无为之政,相对应的,“其政察察”则是指繁苛的有为之政。老子崇尚的是无为之政,这样的施政施为遵循的是以道治国,注重的是以人为本,饱含着统治者对百姓的体恤之心和爱民之意,这样老百姓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自然会人心归顺、安居乐业。著名古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朝百姓在清明节沿河游玩、扫墓踏青的盛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太平、百姓生活的安乐,这种太平和安乐绝不是通过统治者推行有为之政得来的。“物极必反”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如果统治者通过严苛的制度和法律政策去管束、压制百姓,管理得越严格,百姓的埋怨就会越多,政局自然不会稳定,哪里还会有国泰民安、一派祥和景象呢?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可以拿秦朝和汉朝对比一下,秦朝统治者崇尚法家,尽管统一了六国,但由于缺乏仁德之政,制定的法律也最为严苛,严苛到连商鞅最终也没能逃脱车裂而亡的悲惨结局。而汉朝统治者实行的是无为之政,治理国家采取的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举国上下崇尚节俭,其结果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空前盛况。所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表达的意思就是政治宽厚人民就纯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黠。在这其中,为政方式的“闷闷”与“察察”相对,百姓的表现“淳淳”与“缺缺”相对,两两相对,前后之间又存在着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前者的做法导致后者的结果,也就是为政“闷闷”会带来“淳淳”的效果,“察察”会带来“缺缺”的效果,所以民风民情的好坏,与治国者的施政施为存在着因果关系。
在文中,“缺缺”一词表达的是狡猾奸诈,耍心机、使手段的意思。这个词语,同第四十二章中“强梁”一词是一样的,都是鹿邑当地的方言。比如表达一个人强势霸道时,大家会说“这个人太强梁”;当对对方产生质疑的时候,又会说“你别缺我”,意思就是“你不要欺骗我”。所以,“缺”字在鹿邑当地方言中,表达的是一种德行缺失。鹿邑,古称鸣鹿,在远古时期就呈现出水草肥美、麋鹿成群的景象。鹿邑,也就是有鹿的地方,这里水量丰沛、景色优美。老子在绵延不绝的涡河岸边观水悟道,称赞水的美德,感悟上善若水、谦下不争的智慧。由水老子又想到了生命的来源,所以《道德经》中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从家乡的方言在《道德经》中的使用,我们不难看出,鹿邑作为老子的出生地,当时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对老子及《道德经》的著作都具有深远且深刻的影响。
紧接着,老子又讲了祸福相倚的道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这句话流传千古,几乎是人尽皆知的道理。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福能变祸,祸能生福,祸福相倚。大家熟知的“塞翁失马”这一历史典故就生动诠释了祸福相倚、互相转化的深刻道理。生活中我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这些都是先人在复杂多变的世事中得出的经验道理。人生的道路崎岖不平,没有永远的顺风顺水,也没有永远的逆水行舟,世间的一切恩怨得失、潮起潮落,也许就在一瞬间,能够影响我们的从来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因此,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必悲观。《韩非子·解老》中曾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着更为深入的诠释:“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透过他对人性世事的深入观察,体悟到处于灾祸中的人做事更为沉着,反而能够借机扭转逆势,化险为夷;处于幸福中的人,视所得一切为必然,难免得意忘形,祸事自然随之而来。可见,逆境之处藏有转机,成功有时孕育着失败,这便是福祸背后隐藏的玄机。不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意识到,福祸皆是我们主观世界运作的结果,尽管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福不是求来的,是由自己的慧心善心种出来的;祸也不是自动找上门的,是自己的贪心贼心招致的,所以,“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老子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便是“福祸无门,唯人所召”,可见,他老人家是在规劝大家要好好体道、悟道、行道,多修善心、存善念、行善事,正所谓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老子希望为世人解决这样“其日固久”的迷惑,他的做法便是把圣人展示出来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些品性,作为行为指导和解决方案,这也正是老子的苦心所在。这十六个字所描述的既是一个人的行事风格,也是处世态度,可谓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得道之人,内心秉持方正的操守,懂规矩有棱角却不割伤他人;思想敏锐、眼光独到、清正廉洁,却不伤害他人;坦诚直率,却不傲慢放肆、轻视他人;光明磊落、优秀卓越、充满光芒,却低调敛藏、谦卑平和,从不“灼伤”他人。这十六个字着实精彩,集正直、率真、内敛、自谦等品质于一体,但又不失性格魅力和品格光彩。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清朝重臣陈廷敬。陈廷敬一生为人深沉而不失机敏,通达干练,为官不附朋党,清廉自守,后人对他的评价是: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像陈廷敬这样的人,品端不诩、才高不傲。
总之,本章老子运用辩证思维,通过无为之政和有为之政的对比,引申出物极必反、祸福相倚的道理,并向世人说明,一个“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的明道得道之人,应该成为学习的榜样。为官之道如此,为人处世亦当如此。希望我们在老子思想的感召下,做一个豁达坦率、光而不耀的人。
(记者 黄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