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文化,解读历史经典,开启智慧之光”。今天我们学习《道德经》第八章。
请大家思考一下,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东西是我们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的,甚至决定着我们的生命能不能延续?答案很明确:那就是水。在一般人看来非常普通的水,在老子心目中,却有着不同凡响的含义。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告诉我们,上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洼之处,所以最接近道。居处善于选择低下之处,内心以深藏静默为善,待人以真诚相爱为善,说话善于守信,施政善于治理,做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选择时机。正因为他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有怨咎与过失。
第八章的内容,讲述水的美德和讲述什么是好的选择。可以分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若水:上善,是最高的美德和最好的品质。意思是达到上善境界的人如同水一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众人之所恶:水不与人相争,常常处在卑下、低洼的地方。几于道:几,接近,近于。意思是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观水悟道,首先体悟出“水善利万物”,人类的生存、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水。水将各种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优点集于一身,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比拟的。
水是生命之源。俗话说:“雨露滋润禾苗壮”。没有水的灌溉与滋润,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农作物、动植物不可能茁壮成长,离开了粮食、肉类、蛋类、水果,人类恐怕难以很好地生存。
水是社会之本。中国以农立国,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两千多年了,仍在发挥着调蓄分洪、农业灌溉作用;遍布江河上游的一座座水力发电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力;遍布世界五大洋的航运,以廉价的物流成本,促进了贸易流通和经济发展。
水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仍然是水。有了绿水,才有青山。否则,则是石漠化、荒漠化。建设生态文明,营造优美环境依然需要水,水展示着柔美,蕴含着灵气,显露着秀气。
即便是这样的“善利万物”,水依然不与万物相争,不仅如此,还善于居处在低洼卑下之地,容纳包容着一切。同时,水无常形,能够随机而动,应时变化。水可大可小,可静可动,可柔可刚;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尽管形体可以随时改变,但水分子始终没有变,“善利万物”、处下不争的本质也没有变。因此,老子从中体悟出水性就是“道”性,水德就是“道”德,水对世间万物的一视同仁、宽厚包容、无私无欲,正是道性的生动展示。人们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 “道”,但人们从一刻也离不开的水中,能够悟出“道”来。所以,老子才说水“几于道”。
第二个层面,老子紧承上文,围绕什么是最好的选择,提出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从社会人生视角阐述怎样才能做到“上善若水”,提出了七个方法:
一是“居善地”。善:意动用法,以……为善的意思,以下六句中,“善”的用法相同。本意是居住以好的地方为善,引申为把自己放在比较低下的位置,以低姿态和低调处世。再说通俗一点,就是待在自己应该待的地方。
二是“心善渊”。本意是心态以沉静为善,引申为心态要像深潭一样清澈平静,始终处于心无纤尘、少私寡欲、淡泊名利、平静平和、不受任何诱惑搅扰的状态。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林则徐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对“心善渊”的绝好解释。
三是“与善仁”。本意是为人处世以仁慈关爱为善,引申为与人交往要心存友善,以仁厚之心处世。对强者要尊重,对弱者要理解和嘉许。如果对强者、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赢得众人之力,就能够无所不成、无往而不胜。
四是“言善信”。本意是说话以守信为善,引申为言必行,行必果,说话要讲信用。诚信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与人交往最基本的需要。要想收获诚信,就必须播下诚信的种子,诚信待人。
五是 “正善治”。本意是施政以公正为善,引申为以“无为而治”的方式施政,像水那样永远追求“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有效治理,并让社会成员拥有获得感、幸福感。
六是“事善能”。本意是做事以发挥才能为善,引申为做力所能及、能够展示才能的事。人的才能有大小,勉强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放弃做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符合“事善能”的自然法则。
七是“动善时”。本意是行动以把握时机为善,引申为审时度势,应时而动。这既取决于天下发展大势,也取决于各人的眼光和阅历。善于抓住机遇,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目的。
如果能像水那样,把老子要求的“七善”都做得恰到好处,就会进入“上善若水”的境界,还有什么可争的呢?所以就进入到了本章的第三个层面:“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指的是埋怨和怨咎。像水那样利于万物,与世无争,就不会有怨咎与过失。
善居卑下低洼之地,处处显示不争,这是水的最为突出的特性,也是为人处世、处理社会关系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姿态。这真正是充满了大智慧的为人处世、社会治理之道啊!
水意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最早的道家文献《太一生水》,开宗明义就提出“太一生水,水反辅生太一”,强调水生万物的能动作用。或许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缘故,多次向老子问礼求道的孔子也善于观水,并以水德比拟古之“君子”的形象。《荀子·宥坐》记载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非常生动:
孔子正在观看东流的水,子贡问孔子:“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看,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水,遍生万物而无所作为,像德;它总是流向低下的地方,曲曲折折必定遵循这个规律,像义;它浩浩荡荡而永不停息,像道;如果决口使它畅行,它奔流而泄就好似回应响声一样,涌向百丈深的山谷也不惧怕,像勇敢;它注入低洼处必定很平,像法;将物体注满而不用刮平,像公正;它柔弱得能到达所有细微的地方,像明察;物体放入水中冲洗后,就变得新鲜洁净,像善于教化;它千回百折必定向东流,像意志。 所以君子看到大水一定观看”。孔子向子贡阐释了水具有九方面的特性,其中明确指出水浩浩荡荡永不停息地奔流向前,很像“道”的性状。
不妨把孔子对水的九方面体悟,看作是对老子水之道的进一步引伸与发挥。孔子意在教导弟子们学习体悟“水”的道性和德性,以进入“上善若水”的“圣人”境界。两位思想文化巨人均表达了对“水”的观察和体悟,这种巧合太耐人寻味了!
水,承载着中华民族或阳光明媚、生气勃发,或阴霾密布、腥风血雨的记忆。远古的人类,逐水草而居,一步一步地从蒙昧状态进入农业文明,长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圣哲老子的童年在涡水岸边度过,他终日与小伙伴在水乡泽国嬉戏玩耍,从水中悟出了许多人所观察不到、思考不及的东西;而南京遇难同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每隔12秒钟滴落的一滴滴水,分明是一个个逝去的冤魂的诉说,是中华民族缅怀死于那场惨绝人寰大屠杀同胞的热泪。隐含在水中的记忆,中华民族将永志不忘。
水,开辟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的欢迎晚宴上,习近平主席以高远的目光和海纳百川的胸襟,诠释了“上善若水”新的含义,他说:“我们之所以选择水立方来举行这个晚宴,是因为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2000多年前,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让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在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国务活动中引用《道德经》的话传播老子“上善若水”理念,向全世界充分显示了以老子思想为主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总之,老子在第八章通过对“上善若水”的阐释,揭示水是最接近道的物体,水性就是“道”性,水德就是“道”德,要把“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性、水德落实到人生修养、社会治理层面,在具体的做事过程中把握“七善”,以“不争”实现和维护没有怨咎的和谐秩序,从而赢得美好的人生,收到理想的社会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