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动
在京剧界,梅兰芳与余叔岩、杨小楼并称为“三大贤”。梅兰芳(1894年~1961年),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江苏泰州人,生于北京。梅兰芳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梅兰芳,有学者评价:“交满天下、誉满天下,而没有谤满天下的人物。遇见过几多风险、闪躲腾挪,终能全身而退,成为真正的‘德艺双馨’的梨园班头。”
梅兰芳还与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被京剧同仁称为“百科全书”和“通天教主”的王瑶卿,曾对“四大名旦”各有一字之评,甚为恰当,在梨园界广为流传。王瑶卿对梅兰芳评一“样”字,谓其扮相雍容华贵,俨若天神,无人可比,张伯驹专门写诗记之:“严妆仪态谁能比?此是梨园富贵花。”
对于有气节之人,张伯驹是非常敬重的。张伯驹诗曰:“感时溅泪对烽烟,绕树惊乌少一椽。民族独存真气节,谋生卖画隐南天。”这首诗讲的是,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梅兰芳隐居香港,靠卖画为生,生活极其艰难,却始终未演剧,保持了中国人的气节。张伯驹由衷赞叹:“京沪梨园中人,独保民族气节者,惟畹华、叔岩两人而已。”
梅兰芳隐居香港时,主要靠卖画为生,此可见梅兰芳擅画,其“工画佛像,藏有明佛像册,常临摹”。1932年,梅兰芳曾赠给张伯驹临摹画像一幅,为张伯驹35岁生日贺寿。因为梅兰芳夫妇爱猫,张伯驹亦爱猫,所以梅兰芳赠张伯驹的画像,“特摹册中一佛像,身披袈裟,坐榻上,右手抱一猫。画幅藏经纸,乾隆尺高一尺七寸许,宽一尺一寸许,墨笔线条工细。楷书款‘壬申元月敬摹明首尊者像为伯驹先生长寿,梅兰芳识于缀玉轩’,为黄秋岳所代书”。张伯驹对此临摹画像,甚为珍爱。多年之后,张伯驹重观此画像,挥笔写道:“画迄今三十二年,余尚珍藏箧中,而畹华墓木已拱矣。追忆前尘,能无慨然。”张伯驹睹物思人,感慨良多,既写出了他对画像的珍爱,也表达了对挚友的追思。
张伯驹醉心传统戏曲艺术,为京剧“名票”,尽人皆知,有“票友大王”“天下第一名票”“当世票友耆宿”“票界名宿”等美誉。张伯驹的散文随笔《北平国剧学会缘起》,记载了梅兰芳的若干行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从此文来看,北平国剧学会于1931年11月,在北平虎坊桥成立。张伯驹与梅兰芳、余叔岩等,皆为国剧学会理事。学会设有总务组、指导组、编辑组、审查组。张伯驹与王孟钟任审查组主任,“出版《国剧丛刊》《国剧画报》《戏曲大辞典》,成绩颇有可观”。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京剧史的重要参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平国剧学会曾演出《八蜡庙》,梅兰芳饰演褚彪,“畹华演戏带髯口,则为平生第一次也”。我们都知道,梅兰芳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髯口,则是戏曲中胡须的象征物。作为著名旦角,梅兰芳演戏带髯口,确属罕见。
清代称大学士为“中堂”,到了清末,凡官至尚书者皆称“中堂”,盖因:“大学士设座在翰林院正堂之中,故有是称。”张伯驹曾披露:“梅兰芳之夫人福芝芳女士绰号中堂,凡与梅氏友好之较近者,对福皆以中堂呼之。”在梅兰芳的朋友圈,其夫人福芝芳女士,亦被称呼“中堂”,此为梨园界一则极其有趣的掌故。但是,“未知何以有此绰号,京剧界后辈不知也”。张伯驹只谈掌故而不释明个中原委,显得余韵袅袅,颇能引发后人探幽发微之雅兴。
福芝芳仙逝,张伯驹敬献挽联曰:“并气同芳,入室芝兰成眷属;还珠合镜,升天梅福是神仙。”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巧妙地将梅兰芳、福芝芳的名字尽数嵌入,由此可见张伯驹的高超才情与对挚友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