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25-10-09 08:45:05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洛阳人。程颢自幼聪颖,学习刻苦,幼年即习诵儒家经典,10岁就能写诗作赋。仁宗嘉祐进士,神宗朝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知扶沟县事。

  程颢治扶,专尚宽厚,以教化为先。当时扶沟虽然属于京畿之县,却因连年水旱频仍,加上京邑田税重,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文化教育更是一片荒漠。为此,他带领县民挖渠排涝,打井灌溉。知扶五年间,他书“视民如伤”四个字于案旁,作为座右铭。并常说:“颢常愧此四字。”在他“乡必有校”的倡导下,“扶邑建乡校、社学多处”,并在县城“创为书院,择邑之弟子之秀者教之”。他不但亲自主持讲学,还延请与其名重一时、同为理学奠基者的弟弟程颐,著名学者游定夫等来职学事。一时扶沟文风大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士人学者,前来拜师求学的络绎不绝。如上蔡谢良佐、福建将乐杨时、福建建阳游酢、陕西蓝田吕大临、澶渊周纯明等。这5人后来都成为宋代著名的学者,而吕、谢、杨、游四人则世称“程门四大弟子”。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在讲学中阐发了大量的理学言论和观点,成为二程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建立气一元论的本体论的同时,建立了理一元化的本体论,把中国哲学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经过程门四弟子的继承传播,尤其经过朱熹集大成后,程朱理学逐渐取得了正宗地位。一个小小的县级学校,一时竟然培养出了这么多的名人,成为二程理学的“集散地”,即使在教育发达的今天,这样的成就也是罕见的。而由此形成的二程理学后来经朱熹集大成,成为南宋直至元明清历代王朝治国理民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扶沟,他听说当地的饮用水发咸,他问幕僚:“难道百姓一直都饮这种水吗?”幕僚说:“您有所不知,附近只有僧舍的井水还稍微甜一点,可又不让妇女去汲水。”程颢经过反复思考并与幕僚商议论证,令人在同一地脉的地段上凿了一口井,这样百姓吃水就不成问题了。大家都说:“这么多年的问题程县令一来就给我们解决了。”

  巡阅保甲王中正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每到地方巡察,地方长官都花很多钱讨好他。当他来扶沟县时,主管的司吏向程颢请示怎样款待王中正,程颢干脆地回答说:“我们县穷,怎么能效法别的县花大把的银子去孝敬王某人?再说,这些钱都是取之于民的,依法不该乱花。”程颢的刚正不阿震慑了王中正,在程颢任职期间,他再也没来过。

  程颢为官的原则,就是用德行感化百姓。他在扶沟给朋友写的信里说:“对于百姓,我主张用仁德教化。”扶沟县有条蔡河,沿河岸有些不法刁民,不从事生产,专门干拦河抢劫船上人钱物的勾当,每年必然有十几只船被烧毁,以示他们的威风。程颢上任后,就捕捉到其中的一个,让他交代出他的同伙,一共逮捕了数十人。程颢没有追究他们过去的罪恶,而是让他们分开居住,以拉纤为生,并且监督那些在河上作恶的人。使他们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深悟到过去作恶的错误,改邪归正,县境内再也没有发生过烧船的事。其中有一个后来再次犯事,县吏来逮捕他时,他自愧无颜再见程颢,于是自刎。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程颢罢扶沟知县,监汝州酒税。当程颢离开扶沟时,百姓们都哭着追到县边去挽留他。据文彦博《明道先生表》记:“先生之去县,不使人知,老稚追及境上,攀挽号哭不肯去。”表现了扶沟民众对这位循吏的尊敬和爱戴。

  为纪念程颢功德,县人将他创建的书院称为大程书院,到元代又在书院内设明道先生祠,供先生塑像,年年祭祀。明代又在其读书旧址修筑程台,又名化民台,以弘扬其施仁教化之德。台高数仞,古松环绕,上筑庭堂。程颢独坐,犹若泥塑,接人待物却满面春风,故台上庭堂,又称春风庭。每当瑞雪纷扬之际,雨雪初霁之时,程台、讲堂、春风庭巍峨于银色苍穹之中,缥缈依稀,有琼楼玉宇之观。游人至此,只觉座上风暖,门外雪深,夫子何在,令人不胜其神往。明清两代都将“程台霁雪”列为扶沟八景之首。

责任编辑:高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