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时节,西华县清河驿乡东张庄村的村道两侧新栽的行道树生机盎然,村头小游园里儿童追逐嬉戏,文化广场修葺一新。“谁能想到这里曾是臭气熏天的垃圾坑?”60多岁的村民张安林感慨道。这处占地4.5亩的“村头会客厅”,正是西华县清河驿乡“三资”清查工作结出的“硕果”——用清理出的集体建设用地竞拍资金建设,由村民自发投工投劳,所花费用不到市场价的一半。
近年来,西华县清河驿乡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掀起“三资”清查风暴——收回被侵占集体土地1100余亩,纠正违规协议300余份,新增集体收入1500余万元,有效铲除了乡村振兴领域“蝇贪蚁腐”的土壤。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场触及利益深处的改革实践,不仅清出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更清出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破冰 重拳出击消除沉疴
长期以来,“三资”管理不规范一直是困扰乡村发展的问题,不仅导致村集体资产流失,还引发干群矛盾,影响乡村和谐稳定。
面对农村存在的“三资”管理乱象,清河驿乡新一届党委班子攥紧的拳头重重落在乡村振兴战略图上。“不清家底,咋兴乡村?这次要往‘矛盾窝’里钻,破除‘三资’被侵占的沉疴。”清河驿乡党委书记刘陆伟下定决心,要清查整治农村集体“三资”问题。
清查伊始,阻力远超预期。集体土地遭部分村组干部、“村霸”违规侵占,导致一些群众建房无地、产业项目难落地,严重制约集体经济发展;资产资源承包乱象丛生,未经评估与公开招标便低价出租,造成集体收益流失;涉集体资产合同普遍存在条款模糊、履约不力等问题,纠纷频发损害群众权益。土地乱占、资源贱租、合同失序三重顽疾,既削弱村“两委”公信力,更成为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中梗阻”。
“五类人”成为攻坚重点。有权者以“集体决策”为挡箭牌,有钱者用“带动致富”当遮羞布,有势者使“信访维稳”作护身符,宗族大户抱团对抗,职业告状户趁机讹诈。面对“五类人”,清河驿乡党委亮出“组合拳”——“法纪拳”斩断黑手,“警示拳”震慑侥幸,“亲情拳”化解心结,“面子拳”破除特权。
清河驿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谢磊感慨道:“这次清查拆掉的不只是违章建筑,更是横亘在党群之间的无形高墙。”
重塑 阳光交易激活“一池春水”
“以前村里修条路,群众以为是干部捞油水。”谢磊坦言。如今在清河驿乡,“四议两公开”被创新演绎为“四个会”制度——党员群众建议会、乡贤能人议事会、村民代表决策会、公开竞拍签约会。
“先议后看再登记、日子到了就拍地。”在清河驿村竞拍现场,上演着独特的“乡村经济课”。村民杨金龙第三次举牌:“71万元!”随着木槌落下,这片荒废几十年的143平方米的集体商业建设用地,以每亩331.2万元的价格刷新全乡农村集体土地公开竞价的纪录。而3年前,这里还被个别村民圈占堆放杂物。从清查到竞拍,再到集体土地的经营使用,全程让“意见户”发表意见、让“上访户”参与接访、让“告状户”全程监督,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民主参与,村民提高了对“三资”清查工作的认可度和支持度,增强了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
“资源‘回家’只是第一步,关键要让‘死资产’变‘活资金’。”谢磊拿着集体资产处置流程图说,所有收回资产必须经过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四次过堂”——收不收回群众定,怎么处置群众议,价格底线群众划,资金用途群众管。东张庄村4.5亩边角地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化身停车场、小游园,村民停车、休闲有了好去处。
更精妙的变化发生在资金使用环节。东张庄村用竞拍资金改造臭水塘时,村民代表算过细账——请工程队建游园预算42万元,村民自己干仅需20万元。最终,老瓦匠带队,妇女负责绿化,青壮年搬运建材,硬是把臭水塘变成小游园。这种“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模式在全乡推广,36.8公里村道、12.5公里下水道、500盏路灯的建设成本压缩40%以上。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治理重构——当75件土地纠纷被化解,当信访量3年下降63.3%,基层政治生态迎来久违的澄明。
固本 制度创新守护治理成果
如今的大王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得玉比以往更忙。他手中的村集体资金使用监督台账,详细记录了每笔支出——2024年1月27日支付路灯款45750元,附有47名村民代表签字;2024年4月5日采购绿化树苗9844元,比市场价低12%……据了解,监督小组已对该乡15个行政村开展清查,有效把控了建设成本和各项开支。
针对“整治-反弹-整治”的怪圈,清河驿乡党委打出制度“组合拳”——建立“三资”管理负面清单,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更让群众安心的是“开门搞监督”——每个村务公开栏对村内集体资产流向进行公示,项目进展、资金流向等信息一目了然。3年来,该乡涉土地信访量下降65%,13件积案全部化解。
站在新建的清风亭里,东张庄村党支部书记梅华民指着村务公开栏上的《2025年民生实事计划表》说:“现在村里大事小情都得过群众这道关,2024年我们村史无前例地零上访。”不远处,几位老人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儿童追逐嬉闹的笑声回荡在春日的晴空里。
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刘陆伟的思考更深一层:“‘三资’清查不是终点,而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起点。当民主协商成为习惯、阳光操作成为常态,乡村振兴就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这场发轫于豫东大地的治理实践,正在产生示范效应。清河驿乡的实践,正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写下生动注脚。只要真正把“为了群众”和“依靠群众”统一起来,再顽固的“坚冰”也能消融,再复杂的难题也能破解。(记者 张猛 孙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