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共同努力,着力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见河长”转向“见行动”,由“见成效”转向“见长效”,河长制工作落地生根、全面见效。
建立工作体系“见河长”。在2017年全面建立河长制工作体系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淮阳县建立了龙湖县、乡、村三级湖长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市、县两级工作方案全部印发实施,河(湖)长体系全面建立;市县河长制办公室全部建立,配套制度全部出台。全市共明确市级总河长1个、副总河长1个、河长5个,县级总河长12个、河长78个,乡级总河长189个、河长845个,村级河长3172个,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全覆盖”。
河(湖)长积极履职“见行动”。市委书记刘继标、市长丁福浩带头巡河,查看河道清洁、岸线保护、黑臭水体治理等,对河长制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主动将河湖“老大难”问题作为自己的责任田,既挂帅又出征,带动各级河长履行巡河、管河、护河、治河职责。并针对乱围乱堵、乱占乱建、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老百姓关心的河湖突出问题,牵头组织整治行动,收到明显成效。
开展专项行动,河湖治理初步“见成效”。年初,我市组织制定了《2018年周口市河长制工作要点》,并认真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是河流清洁百日行动。5上旬至8月中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清除河道垃圾、漂浮物、杂物、杂草等为重点的“河流清洁百日行动”,市水利局联合公安、交通、农业等部门,采取强有力措施,依法打击取缔清除养鱼网箱,成效明显。二是扎实推进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全市共排查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263个,全部登记造册,建立台帐。已完成规范整治入河排污口85个,其中直接封堵拆迁或截污纳管排污口72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12个,规范完善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1个。三是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加强河道执法巡查力度和巡查频次,共开展河道执法巡查350多次、出动执法人员1550人次、巡查河道13000多公里,高密度的执法巡查,有效地预防了河道非法采砂行为的发生。四是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行动。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已经全面开工,交通干渠、流沙河、贾东干渠等河道黑臭污泥快速清理。郸城县启动了洺河综合治理工程,西华县、扶沟县实施了贾鲁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项城、淮阳开展了城区水系联通和生态治理工程,沈丘县开展了西蔡河二期治理工程、太康县开展了城区主要河道水系综合治理等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五是非法码头专项整治行动。按照专项整治方案要求,持续加大打击无证经营码头专项整治力度,对21处(沈丘8处、淮阳10处、项城3处)无证经营码头和堆场已有效清理,部分老旧码头已全部撤除,场地已绿化恢复原貌。同时,要求境内25家有证码头和临时作业点按照环保规定,对场地进行硬化、建设沉淀池和车辆出入冲洗池、配备喷雾防尘设备及生活垃圾箱、清理场地堆放物,减少码头堆场水体污染。通过各项集中清理整治行动,一些河湖水域岸线逐步恢复,一些河道基本消除黑臭脏现象,河畅、水清、岸绿的景象开始显现。
积极探索思路,河长制工作“见长效”。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机制。鹿邑县投入200万元对经过村庄的重点河段设置铁丝围网护栏的防护工程,有效防止向河内倾倒垃圾杂物情况的发生。并按照行业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各乡镇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项目,全县聘用2600名日常保洁人员,对河道沿岸管护区域内的垃圾进行日常清理,建立了长效保洁机制。商水、西华、郸城等县采取“河长制+精准扶贫”的形式,招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做河道巡河员、保洁员,负责日常巡查、清洁河道,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保证了河道日常清洁。西华、项城落实考核问责,建立激励机制,定期对各乡(镇、办)河长制工作进行考核排名,对于工作较为突出的进行表扬奖励,对于工作落后的进行通报批评,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进行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