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著华章——改革开放40年周口教育发展成就综述(下篇)

来源:周口日报 时间:2021-09-24 05:17:59


高中教育:映日荷花别样红

今年夏天,郸城一高2018年高考成绩再次刷屏。

“看到你校考生取得我省第一名,很了不起!为你们高兴和自豪!”7月25日,市长丁福浩对郸城一高高考再创佳绩作出批示,祝愿该校取得更大进步。

今年高考,郸城一高考生朱笑寒以707分获河南省理科第一名,37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各批次上线人数实现了十二连增、周口市七连冠。这又为“周口教育现象”、“周口高考”金字招牌添上华丽的一笔。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千万人的注目和期盼中,在地方财政窘迫、办学条件落后、外部环境欠公允等不利条件下,周口高中教育40年来始终憋着一股劲儿,埋头往前冲,冲破种种藩篱和桎梏,冲出了一片新天地,创造了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周口高中教育经验”、“周口高考”金字招牌。

2.88%到82%

1977年10月,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在周口城乡青年之间“疯传”:教育部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

恢复高考意味着正常的教育秩序得到了恢复,为广大青年打开了走向成功的大门,更恢复了知识和教育的尊严,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重视教育的风气。

“学习!读书!参加高考!”成为当时有志青年的选择。

1977年,在全国普通高招中,周口地区报考52203人,大专院校录取363人,中等专业学校录取1140人,录取率仅为2.88%。1978年,周口地区报考45206人,大专院校录取917人,中等专业学校录取1277人,录取率为4.85%。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全国高等教育规模很小,能够接受大学教育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即便如此,恢复高考如一声“春雷”,唤醒了全民族被压抑已久的学习热情、教育热情,中国教育事业包括周口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1978年,淮阳中学被省教育厅列为河南省首批办好的18所重点高中之一。

1981年、1982年,淮阳中学、扶沟高中、商水高中、郸城高中、项城高中、周口三中、太康一中、西华高中、沈丘高中、鹿邑高中相继被确定为全区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

周口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和环境不断改善提升,1990年,全区高考报考17507人,录取2808人,录取率16.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呈急剧扩张趋势。2000年周口撤地设市以后,周口高中教育更是获得了长足发展,从以下一组数字中可见一斑:

目前,全市现有普通高中58所,省级示范性高中13所,市级示范性高中17所,在校生24.87万人,普通高中学校教职工1.62万人。2018年高考,全市共报名97059人,高考录取率为82%,成绩依然不俗。

强基础壮筋骨

普通高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顶端,也是对九年制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检测口,同时又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并要接受全国高考的统一评价。普通高中教育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和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双重任务,更是民众关注的热点、重点。

周口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历来高度重视,把高中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了教育工作优先考虑、教育困难优先解决,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全市基础教育保障机制的意见》,为义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和制度支持。特别在高中教育发展上,坚持体制创新、模式创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高中学校研究解决高中教育问题,为高中教育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大资金投入,扩张高中规模,是做大做强高中教育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新建、扩建、改建,多策并举,政府投资、学校挖潜、社会引资,多轮驱动发展高中教育,提升办学水平。近5年来,全市投入资金23亿元,新建公办高中10所,改扩建5所。

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投资3亿元在东新区兴建周口市文昌中学。郸城、扶沟、太康、项城、沈丘、西华等地都斥资上亿元新建了一高。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大多数高中学校配备的微机、电教设备、实验室、仪器室的装备达到或超过了部颁一类标准,图书阅览条件得到了改善。不少学校重新整修了操场,新建了餐厅,添置了餐桌餐凳,全市高中办学条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与此同时,各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校园文化建设上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师生凝聚力大大增强。

公办高中与民办高中教育互为补充,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使得全市高中教育体制改革相得益彰。我市鼓励公办高中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支持民办高中发展,做大做强优质民办高中。目前,淮阳一高、项城三高、项城正泰博文、太康华夏外国语中学等一批个头大、品位高的民办高中已成为周口高中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深化改革提升内涵

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和增长点在于鼎新革故。

市教育局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手段,以改革为动力,出台《关于加快高中教育发展的意见》,着力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名校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优质高中教育,积极创建省、市示范性高中,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招生规模,以优质高中带动薄弱高中,提高高中办学水平,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市高中学科教研员深入省、市示范性高中,加大了对校本教研和课堂教学的指导力度。各校突出校本教研主题,组织教师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分析课堂教学问题等,提高了教师校本教研的能力。目前,全市已进行三批课改先进校验收,30多所高中评为课改先进校,扶沟高中“3+1”模式、淮阳一高“216”模式等已在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方面起到显著而积极的作用。

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国家所明确的各类高中发展培养目标。我市积极探索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郸城一高、周口一高通过了省教育厅综合创新高中评审验收,周口二高通过学科特色高中评审验收,在高中多样化发展上迈出了可喜一步,为高中可持续发展拓宽了空间、找准了增长极。

高中是步入大学的关键一步,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时期。高中教师在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我市以教师队伍建设为第一要素,创新招聘机制,积极补充教师,大力解决高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等突出问题;依托“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四级培训,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定期举办名师论坛,各学校实行拜师结对子,以老带新,组建了“导师团”,促进高中教师专业成长。

领跑的郸城一高

每年高考放榜期间,郸城一高都是“焦点”,今年也不例外,依然以多项“第一”笑傲全省,成为“亮点”。

该校考生朱笑寒以707分获河南省理科第一名;

文理科600分以上考生754人,位居河南省第一;

该校一本上线2948人,二本上线5219人,均位居河南省第一;

37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通过高考录取两校人数位居河南省第一(保送除外);连续7年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217人,位居全国县级高中第一。

这一串的数字和“河南省第一”里,凝结着郸城一高67年的风雨兼程、励精图治。

郸城一高始建于1951年9月,时称郸城第一初级中学,1988年更为现名。2000年后,郸城一高开始慢慢崛起,渐创辉煌,现在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高中教育的排头兵,打造了“郸城一高”品牌,周口教育界出现了让人瞩目又令人叹奇的“郸城一高现象”。

“郸城一高现象”的背后是,民间和官方对教育执着。每年,该县确定三到四件教育方面的实事列入全县重点工程,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过问。近三年来,该县用于教育的财政投入均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0%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越是贫困县,越要优先抓教育。一个贫困家庭如果能够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基本上就挖掉了这个贫困家庭的穷根子。

现在,郸城县每年高考的学生达12000人,20年前参加高考的全县考生不过2000人。

一个网友说,在没有其他任何发展优势的郸城县,能在教育上打造出高考金字招牌,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造就这种奇迹的,是郸城人的坚持不懈,但更多的是无尽的辛酸和沉重的付出。郸城一高的师生有一种共识,“传道授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偷懒,既然要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中拼,那就要拼个刺刀见红。

2008年8月,郸城一高校长刘成章上任,他遵循“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坚持“四实”“四精”“四严”“四真”“四早”工作理念。在学校管理中,他构建了“四维一体”的质量提升工作机制和师生为本的质量提升工作体系,全力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

郸城一高的优质教育成就着当地人,引领着周口教育发展。许多外地的学生慕名前来就读,越来越多的外省市的参观考察团到周口、郸城“取经”。

今夕花似锦,明朝花更艳。站在新的起点,迎着新的目标,周口高中教育还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职业教育:硕果累累春满园

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反映出一个地方教育现代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想当年,民国时期,周口地区初等职业教育学校最多时有6所、9班,中等职业学校2所、7班,开周口职教之先。

到1990年,周口地区职业教育经过慢慢发展,初有成效,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21所,在校生6573人。

2008年,我市全面吹响职业教育攻坚的号角,全力助推周口职业教育迎头赶上,乃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近几年,我国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把培养“大国工匠”的重任交给了职业教育。如今周口职业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全市职业教育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强力推进职教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我市有1000多万人,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300万人。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理事长李海燕曾说:“这些年来,我就想着怎样把我们的职业学校办好,让我们这些农村的孩子们通过学习一技之长能有序地转移出去,挣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

有专家认为,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民生,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促进了教育公平。

大国尚技,在中国制造成为国家战略的今天,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制造强国目标实现的关键。周口把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中高职衔接,引领中职教育质量提升,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园区化发展。

从2008年开始,我市大力实施职教攻坚工程,强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随着职教攻坚的深入推进,全市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快车道。

目前,我市独立设置中等职业学校43所,在校生5.06万人,教职工4432人。我市已基本形成中高职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相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市有各类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100多家,形成了海燕技工等一批国内知名的劳务品牌。

周口市职业教育园区被列入全省示范性职业教育园区,一批职业学校被列入重点建设的示范性职业学校,标志着周口市职教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周口职教正在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各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个对接’,在校企双赢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才的高质量培养,进而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特色教育育就业技能

“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对于很多人来说,职业教育是实现就业的“敲门砖”。

在多年毕业生人数上涨、就业连呼“史上最难”之际,职业院校却不时爆出毕业生被企业一抢而空的消息。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职毕业生半年就业率稳定在91%左右,高职生毕业后3年的收入增幅在各级各类毕业生中是最高的。

“当年我的成绩还能有其他选择,但我就看中了这里的机电工程专业。”从小就喜欢拆拆卸卸的小李,说自己在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很快乐,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高级技术工匠。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意识到上职校不是升学失败的无奈退路,而是出于自身特点的主动选择。教育界流行多年的多元智能理论,人们并不陌生。而在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恰恰打造了普通教育之外的一条多元的、宽广的道路。

这条路有多宽阔?我市各类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开设有服装、纺织、机械、电工、汽车维修等37个专业,对应着社会上数百种职业,只要努力向前,每个毕业生都可以走出自己的精彩。

为让每个人都出彩,我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实行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同时,因地制宜,并结合学生自身情况,推出半工半读办学模式。半工半读作为我市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我市的中等职业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办法是: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第一年和第二年上半年为理论学习时间,第二年下半年和第三年是理论和实习各占一半,期间每隔3个月或者半年在企业、学校轮换一次。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学费、伙食费、住宿费全部由企业以支付学生实习期间工资的形式向学校代缴,余额返还学生本人或家长。学生实习期间月工资从800元到1500元不等,全市2万余名学生每年可以挣2亿多元的工资。与此同时,通过在企业一线的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大大提高。

半工半读的特色教学模式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学校的生源逐渐增加。由于学校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严格管理,学生在实习中尽职尽责、吃苦耐劳,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为生产单位创造了效益,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和赞赏,多家企业的老总纷纷慕名来到我市,与一些职业院校签订了半工半读协议。

为了在长三角地区建立半工半读实习基地,市教育局还在上海成立了周口市职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门为职业学校的实习学生联系厂家,既减少了学校寻找企业的麻烦,又方便了学生早日进厂实习。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任务后,到工厂顶岗实习,既可以提高技能,又能打工挣钱,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同时也减轻了企业的用工压力,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的“三赢”。

通过近几年的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尝试,周口市职业教育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不断扩大和完善,中职学校的吸引力逐步增强,毕业生也越来越受企业欢迎,毕业生安置就业率连年在98%左右。

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职教的路,宽是宽了,能走得远吗?站在选择的路口,人们依然有些不确定。毕竟,曾经职教与普教犹如平行的双轨,一旦选择了就无法改变,而职校生的前路往往隔着“玻璃天花板”。

为了让成才之路既宽阔又通畅,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和学习的交替中提高,近年来,我国逐步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努力接通“断头路”,让职校生有上升的希望和空间。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在这两份顶层设计中,系统构建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打破了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玻璃天花板”,从制度层面打通了职教生从高中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搭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

对于中职生来说,升学之路逐年拓宽,考本科、考硕士,甚至是考博士,都已不再是幻想。这既能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升学和就业双重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我市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

据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目前正在积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晋升应用型本科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周口幼儿师范学校和周口联营职业中专晋升大专工作在有序推进,鼓励周口师范学院转型发展或与专科院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爬坡过坎的当下,我国就业形势压力依然很大,就业工作既面临总量压力,又存在结构性矛盾,职业教育既是破解经济发展难题的利器,也是破解就业难题的法宝。

我们有理由期待,通过深化改革,现代职业教育将为国家、为我市创造更多人才红利。记者张艳丽


责任编辑:周口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