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信访系统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信访工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进程,全市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质效持续提升、秩序明显好转,全年信访工作质效居全省第一方阵。在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建国7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全市没有发生规模性越级访、个人极端访和因信访问题引发的负面舆情炒作,省驻京工作组特向我市发来表扬信,法治日报、河南法制报、《省信访工作快报》先后转发我市经验做法。
一、2024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动,确保任务落实落细。市委常委会每月听取全市信访情况汇报,分析形势、统筹安排部署信访工作;市政府成立问题楼盘工作专班,坚持每周召开一次问题研判会,推动化解20多起疑难复杂信访事项。市委、市政府分管信访工作领导敢于担当、亲力亲为,积极推动信访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组织召开信访工作部署会、推进会和研判会30余次,有效化解疑难信访积案240余起。
(二)紧盯重点任务,工作质效提升明显。坚持“三到位一处理”工作原则,立足问题解决,落实领导包案化解责任,要求每个包案领导必须与信访群众见1次面、召开1次解决问题研判会,以责任落实倒逼任务落实。2024年,全市先后办理中央联席办督办案件971件,中央、省委巡视组移交案件338件,国家信访局、省信访局督办信访事项740件,省交重点领域信访事项858件,以上4项满意率均处于全省前列,周口市受到省信访联席办的充分肯定。
(三)提升法治能力,信访秩序依法规范。全市紧紧围绕信访工作法治化,先后举办专题培训班5次,2次聘请省信访局业务骨干到周授课。8月30日,市信访联席会议以现场观摩形式组织召开了“全市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暨矛盾大排查问题大化解秩序大规范攻坚活动现场会”,进一步传达中央、省信访联席会议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会议精神落实,安排部署全市信访工作法治化。全市通过规范案件受理、办理,全市信访事项规范率达98%;对案件受理不规范、办理不及时的责任单位先后下发改进工作建议函50件。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严格落实省信访联席会议《关于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若干措施》,围绕“权责明、底数清、依法办、秩序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持续推进信访工作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五个法治化”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推动信访难点攻坚、依法履职到位,精准分流转送,确保全市信访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预防法治化。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确保问题解决在基层,人员稳控在当地。一是建立访源治理库,重点纳入新排查的信访事项,抓实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大起底;二是建立重点人员管理库,在上级交办的重点人员的基础上,动态更新,台账管理,做到早感知、早把控、早化解。三是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县区每个工作日安排一名县级领导干部在信访接待场所接访,党政主要领导坚持每周一上午AB角接访,实行有访接访、无访约访机制,将领导干部接访事项及时录入信访信息系统,批示意见及时转交相关责任单位,并进行跟踪督办,避免“接办脱节”。
二是着力推进受理法治化。加强与有权处理机关单位沟通会商,及时准确登记信访事项,厘清问题性质、管辖层级,区分是否受理,做到精准分流、精准转办,提高准确转交率。规范案件受理程序,做到职能部门收到信访事项后,甄别属于本单位职权范围的,受理并告知信访人处理途径和程序;属于本系统下级单位职权范围的,转交下级单位,并告知信访人转交去向,杜绝不予受理而让信访人去下级单位反映现象。
三是着力推进办理法治化。建立健全责任部门沟通对接机制,加强督查督办,推动问题解决到位。进一步提升初次信访事项办理质效,严格按照“155577”工作机制,盯住每个环节,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明确时限,杜绝信访事项程序空转、过程性办理,应办结不办结。加强疑难信访案件和重点领域信访突出问题治理工作,对问题楼盘、“双拖欠”等短时间内难以化解的涉众型信访问题,引导信访群众建立沟通对接组织,分步骤推动问题解决,防止因沟通不畅引发信访上行或规模聚集。
四是着力推进监督追责法治化。落实重要信访事项“日通报、周研判、月点评”制度,积极开展信访督查工作,完善常态研判调度、督导问效机制,重点加强对信访事项受理情况、办理情况和对引发信访问题的监督追责。认真履行提出改进工作、完善政策、追究责任建议职责,深入贯彻领导干部包案制度,对进京走访事项,实行属事地(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包案,并严格落实2个规定动作:与信访群众至少见1次面、召开1次解决问题研判会,以责任落实倒逼工作落实。
五是着力推进维护秩序法治化。加强信访法律法规宣讲,推动法治宣传教育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引导群众依法逐级反映诉求。严格落实省联席会议“两高一部”《关于依法处理信访活动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有关规定,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协调联动,对信访活动中发生的扰乱社会秩序、妨害社会管理、危害公共安全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做好违法证据收集、现场处置、依法处理等工作,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