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正跨越――项城市博物馆提速增效加快发展纪实
来源: 项城公众网|http://www.xiangcheng.gov.cn 时间: 2008-09-04 11:00:09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本网讯 通讯员田书银)项城市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24年来职工队伍由5人增加到36人;馆藏文物数量由300余件增加到1300余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4处增加到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8处增加到13处,文物点由65处增加到102处;文物建筑修复25所楼瓦房,新建碑廊14间,门面营业房6间,办公场所由三所楼瓦房增加到三个场所(袁世凯行宫、袁氏旧居、南顿故城);基本陈列展览由零数字增加到16个展室(厅);文化产业项目由零数增加到5个产业项目收入,至2008年年创经济收入70万元。30年来,我们从困境中站起,经历了“创业的艰辛”、“思想的转变”、“阵地的扩大”几个阶段。忆往昔风雨历程,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局面。
      一、艰苦创业历艰辛
      1984年项城市博物馆成立,办公场所设在市区南大街4号袁氏行宫院内。当时袁氏行宫房屋破败不堪,地面杂草丛生,排水设施严重破损,袁氏行宫仅保存了中轴线建筑,占地不足3000平方米。河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顿故城由当地政府管理,袁氏旧居委托一名当地群众看管,文物部门的管理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硬件不足成为制约博物馆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这样的烂摊子,博物馆全体干部职工不灰心、不抱怨,在几任馆长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克难奋进。2002年5月,新一届文化局党组成立后,组织全系统干部职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提出“三铁”管理原则和“六个创新”、“四抓”、“四争”为目标。通过学习讨论,博物馆领导班子理顺了发展思路,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在新一届文化局党组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博物馆广大干部职工统一思想,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加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修复袁宅的思考(图为文化局局长田桦)
      文物保护创佳绩  博物馆连续创下23个文物保护安全年。特别是近六年来,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我市专项资金560万元用于文物的保护。其中430万元用于袁氏旧居的维修保护,聘请省文物古建研究所制定了《项城市袁氏旧居文物维修设计方案》、《项城市袁氏旧居文物保护规划》,修缮了袁氏旧居东、中、西三组院落及其它设施共计房屋53间,使袁氏旧居现存建筑得到了全面维修保护;修建了停车场、院墙和地下排水设施;争取市财政60万元征集袁氏家族文物以及举办大型袁氏家族展览5个展室,参与组织策划了“项城市袁氏旧居维修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动员大会”,使袁氏旧居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都有明显提高;投资20多万元对袁氏行宫建筑进行了油漆;经过多年的努力,引资50万元恢复了南顿故城的管理体制。2008年初,又分别成立了袁氏旧居文物管理所、袁氏行宫文物管理所、南顿故城文物管理所,准备成立“袁氏旧居民俗博物馆”,使“三点一线”文物旅游线框架真正基本形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袁氏旧居
      文化产业谋发展  在文化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市博物馆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文化产业发展成绩喜人。高质量完成了对全市文物资源的调查,建立了文化产业项目库。市博物馆通过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袁氏文化品牌和南顿庙会品牌,先后举办了袁氏家族展、袁家骝・吴健雄科技成就展、张伯驹捐献国宝展和“袁氏宗亲恳谈会”等,文化产业收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特别近六年来,文化产业收入逐年递增,实现重大突破,由2002年的21万元到2007年的50.1万元,2008年有望达到70万元。一些文化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影响,袁氏文化、南顿故城庙会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各项工作获殊荣  自1997年,市博物馆先后获周口市级奖12次,省级奖7次。1997年获周口地区文化局《文物保护法》宣传一等奖;1999年获得周口市文化局文物勘探管理“先进单位”,《文物法》宣传一等奖,河南省文物系统“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被河南省公安厅,河南省文物局确定“二级风险达标单位。获周口市文化局文物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获周口市文化局文物勘探管理“先进单位”;2002年获河南省人事厅,河南省文物局“先进集体”奖;2003年获周口市“卫生先进单位”、周口市文化局“文物工作先进单位”、周口市级“文明单位”;2004年获周口市文物勘探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获河南省文物系统“先进单位”;2006年获周口市“文化产业示范单位”,河南省文物系统“先进单位”;2007年获河南省(级)“卫生先进单位”。


                                       袁氏行宫俯瞰图
      二、思想转变找出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了,工作就有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博物馆在文化局指导下,提出维修房屋,举办展览,开发袁氏旧居、行宫,收归南顿故城的决定。当时,市财政没钱投入,博物馆又是穷单位,干部职工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有人认为,博物馆属公益性事业单位,行政隶属文化局,应该市财政出钱,财政不拿钱,我们就等、就耗。有人更担心举债发展博物馆事业,会影响个人福利待遇……
      一段时间里,极力反对、怨天尤人的气氛在干部职工中占了上风。博物馆领导班子在文化局党组带领下,首先在领导干部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他们集中开展“学习先进找差距”活动,组织党员和干部到先进市参观考察,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为解决广大职工的思想问题,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文化局党组多次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大会,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全面分析博物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广大干部职工形成了共识。
      从2002年至今,博物馆一步一个台阶迈出了坚实步伐。全体干部职工众志成城,勇于奉献,不怕苦,不怕累,勇当文化系统的排头兵。
 

                                           南顿故城庙会
      三、扩大阵地求发展
      在新一届文化局党组的带领下,博物馆办公场所由原来的一处扩大为三处。目前,袁氏旧居、南顿故城、袁氏行宫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每年到三处参观的游客有几十万人次。袁氏旧居、袁氏行宫已成为海内外袁氏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袁氏旧居的维修设计方案和保护规划方案已经省文物局论证、批复,我们正在按照保护规划方案实施。围绕“袁世凯”这张名片,近六年来,市文化局先后争取投入文物专项资金560万元对袁氏行宫进行了修缮,对袁氏旧居的东厢房、东院后堂楼、东西配房进行了维修。2006年底,市政府成立了“袁氏旧居维修及基础设施领导组”,投资6500万元,准备利用三至五年时间,把袁氏旧居建设成“中国近代史研究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古寨堡研究基地”和“豫东民俗文化研究基地”。南顿故城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附属文物很多,诸如“鹿苑寺”、“光武庙”、“白果树”、“汉槐”、“搬倒井”等。南顿故城的规划发展主要是以汉风文化为支撑点,尤其是千年不变的光武庙会文化。南顿故城原来是由南顿镇政府管理,市政府按照《文物保护法》已经恢复了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体制,由南顿镇政府移交市文化局管理经营,目前免费开放,游人、香客显著增加。南顿故城的保护规划由省古建筑研究所设计制定,我们正按照规划实施,计划把南顿故城建设成一处文物旅游与庙会文化一体的旅游景区,形成项城市南顿故城――袁氏行宫――袁氏旧居“三点一线”文物旅游线。综合开发名人文化游、庙会文化游、古遗址文化游,丰富旅游层次,挖掘文化内涵,形成具有鲜明项城特色的旅游景区,拉长文化旅游链条,带动交通、餐饮、宾馆、商业、娱乐等行业的全面发展,并着手实施由文物观光游向生态休闲游的转变。

      忆往昔,看今朝,我们深知博物馆能取得当前的成绩与全体干部职工努力拼搏、扎实苦干分不开,更与文化局党组的运筹帷幄、亲切关怀分不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嘹亮的冲锋号已吹响,我们深信在英明的文化局党组带领下一定会赢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