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市荣楼村:风景这边独好
来源: 周口日报 时间: 2008-06-18 09:50:39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近六成村民成了“工人”●办厂的办厂,经商的经商,跑运输的跑运输……村里几乎没有闲人●“从荣楼新村村民身上可以看到温州人的影子,有经济头脑,有市场意识”  
      本报记者杨箴红周平王豫郑吴坤 


  5月24日,我们慕名来到项城市光武办事处荣楼行政村进行“幸福百村”采访。这里的农民曾世代以耕作为生,在改革开放浩荡春风的吹拂下,昔日地地道道的农村,如今到处散发着城市的气息。这个距项城市区4公里左右的行政村,拥有占地近200亩的工业区,工业区内有大大小小的企业近30家。我们在横穿工业区的一条尚未命名的东西大道两侧看到林林总总的商铺。繁华都市才有的景象,如今我们在这里也看到了,商铺的经营者大多是荣楼的村民。村里还有一个总投资7000余万元的建材大市场,为荣楼行政村的进一步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荣楼行政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荣楼村发展的奥秘到底在哪里呢?村民成了“工人” 

  无工不富,兴办工厂是荣楼村脱贫致富的一大特色。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荣楼的农民有了粮以后,没有仅仅满足于填饱肚子。他们在村党支部书记史书海的影响下,纷纷办起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机械加工小企业。说起这种现象,史书海告诉我们,这要从20多年前说起,那时,农民都是以种粮为主,不让个人办企业,村里只有一个以集体名义办的小型翻砂厂,主要生产一些机械配件。改革开放后,厂子准备让个人承包,那时,他才20多岁,凭着年轻人的冲劲和无工不富的理念,他接手了这个翻砂厂。当时他手里只有900元钱,要想把翻砂厂做大,需要大量的资金,还要承担极大的风险,这些没有难倒史书海。他东家借西家凑,把厂子办了起来。创业的日子是艰辛的,却也充满了期盼,在这种期盼中,他又当老板,又做工人。20多年过去了,这个当年不起眼的小厂,发展成了河南项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固定资产已达2000万元。他也成了拥有千万资产的农民企业家。 

  史书海办企业的思路赢得了村民的支持。1998年,他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走上了不仅为个人挣大钱,还要带领村民集体致富的道路。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创办以生产农机配件为主导的各类大大小小的企业近30家,其中成规模的有7家,近六成村民成了工人。10年间,这个3452口人的大村,人均收入从不到1500元发展到超过3600元。 

  5月24日上午,在河南项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院内,记者见到了44岁的荣楼村村民史广应。他正在那里焊车架。 

  史广应也办有一个小型翻砂厂。厂里的工人都是本村村民。史广应的厂子生产的离合器毛坯主要销售给河南项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仅此一项,史广应每月的收入有4000多元。像这样的老板,村里还有很多。谈起现在的生活,史广应感叹地说,要是在改革开放前连想也不敢想,与那时比简直是天上地下。单就住房来说,20多年前,他家是三间草房;如今,他家盖起了四层楼,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2007年3月,随着河南项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飞速发展,公司具备了生产组装整车的能力。他们与南京金蛙集团合资生产的“金蛙”牌农用三轮车,在市场上受到追捧,产品供不应求。 

  大厂带小厂,河南项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还有10多个分厂,这些分厂的前身是本村的10多个小型翻砂厂,分厂的工人大多也是本村村民。公司总厂与分厂“共同成长进步”,带动了村里小厂有序、良性发展。 

  有了这么多的企业,荣楼村村民很少到外地打工,外地村民到荣楼村企业打工的越来越多了。 

  靓丽的荣楼新村 

  荣楼新村是荣楼人的骄傲,也是项城市的骄傲。这里住着79户村民。那一排排整洁、美观、气魄的二层楼的住房,每套都有200多平方米,真是让人惊叹!这样的住房面积在城里厅级干部也不会有的,荣楼新村的农民已经住上了。 

  临近中午,记者随意走进其中一户村民家中。这家户主叫荣军。他让我们看他家的室内设施:乳白色的墙面,装饰过的宽敞的客厅里陈设着电视、200多立升的冰箱及三人红木沙发,卫生间地上贴着淡绿色的马赛克瓷片,内有坐式马桶、淋浴器等,一楼卧室里还有电视、电话、电脑等时尚电子用品…… 

  荣军以前是荣楼的普通农民,经过多年的积累,现在自家拥有一台搅拌车,在上海经营这台车,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尽管家境比较宽裕,荣军的妻子在家里也不愿意闲着。她每月都到附近的项城市建材大世界给商户卸建材,一个月能卸上四五次,每次收入六七十元。荣军的妻子把这形容为“男的在外挣大钱,女的在家里挣小钱”。 

  荣军的妻子说,要是在上世纪70年代,谁想到会住上这么大的房子?那时想着要是有一天能戴上好手表、骑上自行车就烧高香了。现在,他们行政村有十几家都有了小轿车。 

  就荣楼新村来说,经商的经商,跑运输的跑运输,各家想各家的致富门路,各家也都有各家的致富本领,年收入三五万元的大有人在。在他们村,很少看到有人闲着,也没有人愿意闲着。 

  荣楼村支书史书海告诉记者,从荣楼新村村民身上可以看到温州人的影子,有经济头脑,有市场意识,不愿意闲着,是村民们这些年富裕起来的“法宝”。 

  荣楼村的杰作:建材大市场 

  房子住的上档次了,路也越修越宽,环境变了,村民的素质提高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增强了,尊老爱幼的多了,上访的少了,违法乱纪的少了,邢事案件少了,喝酒闹事的少了……荣楼这种富裕、文明、安静、和谐的环境,引来了金凤凰。2004年,河北省任丘市企业家刘五寅,经过考察、比较,舍弃了项城市里的环境和别的乡镇,选择了荣楼村,当年就决定在荣楼出资5000万元兴建一座建材大市场,2006年建成后,总投资达到7000余万元。 

  建材大市场的建成给荣楼村村民打造了经商的平台,在这里经商的村民有十几户,使荣楼村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又增添了发展商业的机会。同时,市场还带动了荣楼村的运输业、服务业和装卸搬运业等,荣楼村拥有了更全面、更快速发展的机遇。 

  在一家名为“中圣卫浴”的店铺里,记者见到了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老板罗立文,他是荣楼村村民。 

  罗立文的父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塑料条,家里有两台生产塑料条的机器,有着殷实的家底。他没有像富不过三代所说的那样,坐吃山空,享受生活,而是继续创业,扩大经营。做生意是很难的一件事,为了销售一单货,要往客户那里跑好几趟,还要说破嘴皮子搞推销,有时好几天没有一单生意,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项城市建材大世界建成后,他和妻子就在这里做起了水暖器材生意。罗立文说,通过这一年多的经营,他的店铺面积显得有点小,不够用了,想换一个大些的门面房。罗立文又说,这些年来,从生产塑料条到做水暖器材生意,他家里的开支虽然一年比一年大,但生活还是一年在比一年强。他和妻子的梦想就是想让5岁的女儿有更好的学习环境,读更多的书。 

  荣楼村党支部、村委会对荣楼村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路。他们准备以横穿村子的长虹河为界,河东重点发展商业,河西重点发展工业。另外,刘五寅准备在村里投资5000万元建铝合金厂,这个厂子建成后将能容纳500名员工,还会带动村里发展更多的与铝合金行业相关的企业。史书海说,他对未来的荣楼充满信心。我们相信,经过辛勤的努力,荣楼人会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也终将会把农民的帽子甩掉,以另一种身份迎接、创造更多的机遇,并享受富强发展的中国带给每一位百姓的实惠和福祉。 

责任编辑:(项城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