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来源: 周口市卫健委 时间: 2021-07-08 10:11:52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1. 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手足口病,EV71病毒和CoxA16病毒是其中最常见的两种。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但不痛不痒。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2.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学龄前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易患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为完善,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成年感染者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3.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的?有疫苗预防吗?患病后能治好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

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预防,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出疹处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疗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患者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绝大多数患儿是可以痊愈的。

4.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进展;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它孩子玩耍和接触;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5.一般家庭怎么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无异常,查看孩子有无发热。

6.如果家里有孩子患病要特别注意什么事项?

要注意不让患儿接触其他儿童,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在孩子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幼儿园,防止传染给其他孩子。轻症患者不需住院治疗,居家休息治疗,注意病情进展即可。居家治疗休息的患儿,唾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中;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患儿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用肥皂洗手。患儿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患儿的日常用具要勤消毒,居室要勤开窗通风。

7.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6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请注意:酒精消毒法对预防手足口病无效!

8.哪些现象是孩子可能转为重症的征兆?

家长如果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尤其是年龄低于3岁的婴幼儿出现下列症状,可能病情较重,请尽早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1)高烧(38.5℃以上)持续2天以上不退;

(2)发热伴有寒战;

(3)面色苍白或变为青紫色;

(4)明显呕吐或头痛;

(5)呼吸浅快,咳嗽明显加剧或伴有喘息;

(6)精神倦怠,萎靡;

(7)嗜睡、易惊、烦躁不安或抽搐;

(8)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

(9)末梢循环不良(肢端凉、苍白或青紫色)。

9.接种EV71疫苗还可能得手足口病吗?

儿童接种EV71疫苗后,再得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几率很低,但仍有可能出现因感染非EV71的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而患手足口病。

来源:河南省疾控中心


责任编辑:周口市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