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教育为特殊学生打开一扇“文化窗”
近日,周口市淮阳区特殊教育学校在2024年河南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该校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淮阳泥泥狗”制作技艺为核心,开展非遗传承项目。这不仅为特殊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传统文化之窗,引领他们走进艺术之门,更让他们在亲手制作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信与价值。
泥泥狗又称“陵(灵)狗”,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对图腾文化的信仰以及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传承着古老文化,伴随着太昊陵祭祀发展至今,深受群众喜爱。泥泥狗作为淮阳太昊陵的独特泥玩具,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动人的传说。它与伏羲女娲的“抟土造人”传说紧密相连,是原始部落图腾和居民对大自然与神灵敬仰的体现。淮阳泥泥狗通体以黑色为主,延续着夏代祭祀尚黑的遗风,黑色的泥坯,鲜明地衬托出红黄青白各色的点和各式线条组成的花纹。2014年11月,淮阳泥泥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非遗保护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号召下,也为了培养残疾孩子的一技之长,2020年,在淮阳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邀请下,出生于淮阳的泥泥狗手艺人严鹏飞把自己的工作室搬到了学校,免费教孩子们做泥泥狗,逐渐成为学校特色,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体验不同题材的泥泥狗创作,让古老技艺、民族艺术焕发新的光彩。在2024年河南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优秀案例征集活动中,周口市淮阳区特殊教育学校荣获一等奖,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彩,更是把淮阳泥泥狗这项非遗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
泥泥狗的制作以黄胶泥为胎,黑色染底,共有打泥、搓坯、成形、打底、画花五个工艺步骤,大多都是手工捏制。5年来,严鹏飞带着孩子们学习泥泥狗的操作技能、彩绘方法等,积极参加非遗展演活动、泥泥狗制作技艺大赛,与残联结合成立残疾人培训基地,通过伏羲文化节、成果展等各种平台出售作品,所得收入全部分给孩子们,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技艺点亮梦想,实现自身的价值。